2011年8月中旬的一天,在西气东输一线管道末场的白鹤站,记者走进操作室时,输气工张慧娟正紧张地忙碌着。“上面显示从西气东输一线主干线进入我们站的天然气状态:压力为4.91兆帕,温度是20摄氏度,”张慧娟指着电脑监控屏告诉记者,“按计划,我们站今天要输送给上海市燃气管网800万立方米天然气。”
看起来并不起眼的白鹤站,是西气东输一线分输量最大的站场之一,更是上万公里管线上几百座场站的缩影。自2004年1月1日,西气东输一线正式向上海市商业供气以来,白鹤站已累计向上海市输送天然气151亿立方米,占其全市天然气供应量的50%以上。“到今年7月底,我们已累计向上海市天然气管网输送天然气16.1亿立方米。”白鹤站站长刘富新介绍说。
从西气东输一线的建成开始,伴随着国家天然气战略的推进,中国石油天然气管网建设步伐开始加速。陆续投产的西气东输二线、涩宁兰复线、陕京三线等,与之前建成的西气东输一线、陕京一线、陕京二线等一起,构成了“气化中国”的能源大动脉,“气化山东”、“气化辽宁”、“气化新疆”、“气化吉林”、“气化广西”、“气化湖南”等工程逐步实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纵横交错的管道运输线,将天然气源源不断地送到祖国的各个角落。
国内天然气管网迅速铺开
“包括西气东输一线、二线在内,有9条输气干线在我们长庆油田交会。可以说,天然气管道把长庆生产的天然气送到了祖国各地。”8月中旬,在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公司,总地质师张明禄向记者介绍,作为我国最早形成管网供输能力的长庆油田,早在1997年陕京线建成投产时,就已经开始通过天然气管道供气北京。
长庆气田的管线增加,也折射出天然气管道在我国的快速发展。实际上,天然气管道是连接资源和市场的桥梁。由于我国幅员辽阔,能够有效地发挥出管道运输的先天优势,将西部的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为能源紧缺的东部发达地区送去源源不断的“血液”。
自2002年西气东输开工建设到今年6月底中亚—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干线全线贯通,短短8年间,中国石油已经建设天然气管道近3万公里,是上世纪天然气管道建设的近两倍,我国99%的天然气要通过管道运输。
2004年投产的西气东输工程覆盖我国许多大中城市,并通过冀宁联络线与陕京二线实现连通,构成我国南北天然气管道环网。忠武输气管道也于2004年底建成投产。到目前已经初步形成西气东输、陕京二线、忠武线三条输气干线,川渝、京津冀鲁晋、中部、中南、长江三角洲5个区域管网并存的天然气供气格局。
如今,一张总长度近3万公里覆盖27个省区市及香港特区的全国天然气管网基本形成。按照国家整体战略要求,中国石油下一步还将启动西气东输三线、四线以及陕京四线、五线等管道工程。
到2010年9月,“十一五”期间开工并投产的西气东输二线西段以及之前投产的西气东输一线工程,已经累计向我国东部地区输送天然气660亿立方米,相当于减少煤炭运输7826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2.9亿吨,天然气在我国一次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从不到3%提高到4%左右。
不仅如此,管线的铺开也给能源产地带去了“福音”。中国石油塔里木油田公司党工委副书记冯忠田告诉记者:“西气东输很重要,西气西用同样重要。这也是塔里木油田社会责任所在。”作为中国石油西气东输的主力气田,从1998年起,塔里木油田公司启动了“气化南疆”工程,先后投资10亿多元加快盆地中小气田开发、建设长输管道,使新疆南部5个地州26个县市百万各族群众用上了清洁的天然气。
2010年7月,中国石油南疆天然气利民工程正式开工。工程总投资62.12亿元,管网建设包括6条主干管道和6条支线管道,总长度约2557公里。
目前,中国石油供气范围扩大到全国26个省区市,覆盖1000多家大型用户,相关受益人口超过4亿。换句话说,我国每3个人中就有1个人使用着中国石油勘探开发运输的天然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