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化集中资源争夺上游市场被指无系统规划
责任编辑:zoko 浏览:1179次 时间: 2014-05-04 13:25:01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三巨头之一的中石化,因其上游的短板最不像一个“油公司”。傅成玉执掌中石化后,力图扭转这一尴尬局面,目前初见成果,但前景仍不明朗。中海油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中石化页岩气的突破是在长期研究、系统规划和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中石化的公司转型并没有系统..
三巨头之一的中石化,因其上游的短板最不像一个“油公司”。傅成玉执掌中石化后,力图扭转这一尴尬局面,目前初见成果,但前景仍不明朗。中海油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中石化页岩气的突破是在长期研究、系统规划和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中石化的公司转型并没有系统的规划。 越野车在崎岖山路上颠簸不止,拐着一个个S盘旋而上。突然,司机一个接近30度的“锐角”转弯后,车子冲上了崇山峻岭间一片逼仄的平地。瞬间,高大的采气树和成片的集装箱板房出现在眼前。 这是郭旭升早已习惯的生活。作为中石化集团南方勘探分公司的总经理,在带队实现重庆涪陵页岩气勘探突破之前,他已在四川盆地的群山中颠簸了十几年。 2010年,国土资源部开始对中国南方页岩气进行项目招标,郭旭升所在的南方勘探分公司参与投标并且中标。由此,南方勘探分公司成立页岩气研究室,开始了勘探工作。 今年3月24日,中石化集团董事长傅成玉在香港宣布,公司在涪陵的页岩气勘探开发取得重大突破,2015年底将建成50亿立方米/年的产能,2017年将建成中国首个年产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 而两年前,国家能源局《页岩气“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2015年将通过水力压裂法实现65亿立方米页岩气产量的说法,尚被业界认为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在中国,页岩气并非新鲜词汇。2006年前后,中国石油界就开始效仿北美,展开了页岩气的研究和勘探。不同的是,北美不仅携有100多年积累的油气勘探开发经验,更主要的是北美大陆地质条件相对简单。 一些行业专家指出,应将中石化在页岩气领域的突破,和其在四川盆地十余年的苦心经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驱动力,来自中石化对上游资源的极度渴求——这家传统上以中下游(炼化销售)为主的石油巨头,正在努力通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式,剥离销售板块等非核心资产,从而集中资源,向利润更加丰厚的上游(勘探开采)发展。 这一战略转型,使得中石化更加贴近国际同行们的“油公司”模式,即专门从事油气勘探开发及销售的企业。 在中石化2013年度工作会议上,傅成玉的主题报告提出,要“推进上游板块油公司体制机制建设”。傅另称,外部投资者的新资金将被用来调整资本结构,进一步开发页岩气田,并升级油品质量。 涪陵突破 郭旭升身材魁梧,总是一身红色工服配一双浅黄色雨靴。自2000年从胜利油田到中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任职开始,他就一头扎进大西南的崇山峻岭。“西南的地质工作很艰苦,我刚来四川盆地时做地震勘探,每个山头都要爬上去,检测的设备仪器都要布上。”郭旭升对记者回忆。 2007年,郭旭升升任中石化南方勘探分公司总经理。此前,他主导勘探并开发了中国当时最大的海相整装气田普光气田,以及元坝等五个大中型气田,取得六个新区(新领域)的勘探突破。这些工作,为此后涪陵页岩气的突破打下了基础。 中石化提供的数据显示,涪陵页岩气田资源储量为2.1万亿立方米,计划2017年建成年产能百亿立方米的页岩气田,相当于千万吨级的大型油田。今年底,预计将实现产能18亿立方米/年,2015年底将建成产能50亿立方米/年,为原计划的10倍。 如中石化能顺利达成目标,则意味着仅凭涪陵页岩气田,就能使得全中国实现页岩气的产量目标。 不确定性依然存在。油气勘探上的know how,本身具有较强的区域性,页岩油气在这点上尤其突出。一口井获得的突破,不可能解决中国页岩气的所有问题。即便是已经钻了10万口井的美国,也未能完全突破,无法在世界其他地方复制照搬。 涪陵页岩气获得阶段性突破后,“接待考察”工作突然暴增,上门学技术的各路人等络绎不绝。 “找上门来的基金公司特别多,都渴望通过我们,了解其他参与页岩气的小公司技术如何,以便做投资决策。”郭旭升告诉记者。 此外,中石油及其他国企、民企的同行,各路官员、学者、媒体等等,都来调研“取经”,让郭旭升应接不暇。 在郭看来,技术突破固然重要,但如何保证项目实现经济性才最困难。目前,页岩气的销售是个新课题,“采购成本已达到了2.7元/立方米,而川气东送传统的沿途市场销售综合价格也不过是2元多,所以页岩气销售对我们压力很大”,负责页岩气销售的中石化天然气分公司川气东送销售营业部经理吴刚强透露。 国家发改委规定,页岩气价格由市场形成。涪陵页岩气要通过中石化川气东送管道输送,但发改委却限定了管线的最高门站价。“从页岩气整个生产开发和销售成本看,2.7元这个价格还是偏低,部分页岩气销售还是亏损的。”吴刚强说。 因此,页岩气的突破,能否让中石化手中多出一块“能把钱装到兜里”的资产,尚难确定。近期,实力强大的壳牌持续在美国油气田开发项目上亏钱,正是前车之鉴。 壳牌公司2013年度财报发出盈利预警,这是其十年来的首次。福布斯中文网专栏作家Christopher Helman评价称,壳牌在得克萨斯州鹰滩(Eagle Ford)页岩油气区勘探项目业绩平平。因此,继续从以前成本低廉的传统油气田那里榨取现金,而不是异想天开用艰难而成本昂贵的新页岩油气田来取代那些成本便宜、容易开采的传统旧油田,这样的做法更加明智。 中石化内部也认识到,如果中国能源价格不调整,页岩气开采即使取得突破,未来的生产规模也恐难有大幅提高。 但目前情况还算顺利。去年9月15日涪陵页岩气一次点火成功至今年3月底,天然气分公司已完成页岩气销售3.09亿立方米,实现销售收入5.8亿元。其中完成页岩气销售2.29亿立方米,增加库存0.8亿立方米。 吴刚强称,涪陵页岩气可供应重庆、浙江、江苏、江西、安徽及湖北五省一市,部分缓解了沿线的需求矛盾。目前已有超过10亿立方米的页岩气有了下家。 按照中石化在西南的上游战略布局,2015年将实现涪陵页岩气和川气的管线互通,并修建一条贯穿整个西南的动脉干线,把丁山区块和川气东送连接起来,然后继续南下连接贵州的煤层气,再连接广西沿海LNG接收站的进口气源,进而形成输气能力达70亿-100亿立方米/年的干线。届时,设计输送能力为120亿立方米的川气东送管道将扩容到150亿立方米。 “力争上游” 中石化页岩气突破的大背景,是中国整个石油界的“二次创业”——随着能源需求的迅猛增长,以陆相生油理论起家的中国石油界,针对国内的海相盆地,提出了这一口号。中国海相沉积面积约450多万平方公里,总体处于勘探初期,资源前景相当可观。 从全球来看,已探明的油气储量,有90%位于海相地层。因此,四川盆地作为海相沉积的代表,自然成为中石化的重点勘探区域,和上游优势明显的中石油展开激烈竞逐。但四川盆地地质时代古老,埋藏深且隐蔽性强,对技术和经济性的要求也相应提高。 郭旭升指出,此前在普光、元坝等气田上积累的经验,为四川盆地页岩气的勘探打下了基础。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则认为,应将页岩气的突破与中石化在四川盆地十余年的经营作为一个整体看待,其动力都来自中石化对上游资源的极度渴求。“中石化上游几乎只有一个胜利油田,每年4000多万吨的产量,占了其半壁江山,当然在上游有很强的动力。” 从中国石化(600028.SH)近两年的财报可知,这家以中下游为主的传统石油巨头,正在努力向利润更加丰厚的上游发展。 中国石化2013年上游勘探开发事业部的经营收益为548亿元,与中下游的炼油事业部(经营利润86亿元)、营销及分销事业部(经营利润351亿元)、化工事业部(经营利润约9亿元)与本部(亏损34亿元)相比,无疑利润最大。2012年,这一系列数字是:勘探开发700亿元、炼油亏损114亿元、营销及分销427亿元、化工12亿元、本部及其他亏损24亿元。 促使中石化“力争上游”的另一因素,是国内炼化领域的产能严重过剩。从2002年到2013年,中国炼厂炼油能力增长翻倍,成为全球增速最快的国家。2013年,国内主营炼厂原油加工量为4.8亿吨,地方炼厂开工率基本维持在40%上下,闲置炼能数量巨大,产能过剩问题愈发明显。 若规划中的天津,广东湛江、揭阳,云南昆明等地的大型炼油项目陆续启动,国内炼厂产能过剩问题将进一步加剧。 中石化在国内上游布局的战略思路,偏重以油气商业发现为中心,突出新区、新领域勘探,以四川盆地为重点,加快西部上产。 2013年,中石化重点在塔里木、准噶尔、鄂尔多斯、四川等区域进行油气勘探,均获得重大发现。其中,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地区累计提交石油探明地质储量1.1亿吨。 另外,中石化在煤层气、页岩气、致密油等三个非常规油气领域均有大动作。首个煤层气田建设项目,已在2013年5月启动,《延川南煤层气田5亿立方米产能建设开发方案》也通过了专家审查;鄂尔多斯盆地的红河油田和青东油田致密油水平井也获得高产,苏北盆地致密油多口井获得工业油流。 在海外资源的获取上,中石化近年也频繁出手。公司在2013年首次进入埃及油气市场,收购了美国阿帕奇公司埃及油气资产权益。同时,公司还以10亿美元收购了美国切萨皮克公司在俄克拉何马州北部部分密西西比灰岩油藏油气资产50%的权益,创出中国企业收购美国油气资产的最高比例。 2014年初,中石化以12亿美元收购了俄罗斯卢克石油在双方位于哈萨克斯坦合资公司中的股权,并由此获得哈萨克斯坦四个陆上油田的完全控制权。2013年,卢克石油在这四个油田中的权益油产量为1020万桶。 拥有实力强劲的风险勘探队伍,是中石化“力争上游”的另一资本。出身老地矿部(国土资源部的前身)的新星石油公司勘探实力强大,在2000年归入中石化后,成为其拓展上游资源的主要力量,曾有过一系列重大油气发现,譬如塔里木盆地塔河油田、四川盆地普光气田和东海平湖气田群,均为新星公司发现。 走向“油公司” “力争上游”的同时,中石化集团也在不断重组分拆,企图剥离非核心资产。这一转变,使得中石化更加贴近以上游开发为主的国际同行“油公司”模式。 事实上,“做强板块、重组分拆上市”,是傅成玉早年执掌中海油门户时即秉持的改革理念。从上世纪90年代起,傅治下的中海油就把石油公司和油服公司分开,提出“石油公司相对统一,专业公司相对独立,基地系统逐渐分离”的改革理念。随后,拆分出中海油(0883.HK)、中海油服(601808.SH)、海油工程(600583.SH)、中海化学(0398.3.HK)几个上市平台。 2011年,傅成玉接掌中石化之后,大力推进“海油式”重组;2012年,中石化相继重组了下属八家工程设计及建设公司,成立了中石化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年,石油工程技术服务公司及润滑油业务板块也先后完成了重组;2013年5月,中石化炼化工程(02386.HK)在港交所上市。 未来,在上市平台方面,中石化或将形成中国石化、炼化工程和石油工程三箭齐发的格局。 近来,中石化针对下游销售板块启动了混合所有制改革,此举会进一步将资源集中于上游。这一点,与国际同行们做到了同步。目前,全球主要石油公司都在剥离非核心资产,回归利润最丰厚的上游,原因在于整个行业都遇到了经营困境。 从2013年数据来看,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等国际石油公司的投资回报率都出现了下降。埃克森美孚从2011年的24.2%下降到2013年的17%,壳牌从15.9%下降到7.9%,雪佛龙则从21.6%下降到13.5%。 事实上,国际石油公司们在全球范围的非核心资产剥离,早在两三年前就已经启动,且剥离对象主要集中在中下游,例如欧洲等成熟市场的精炼及市场营销业务。 BP在2010年漏油事件后,于2013年完成了380亿美元的资产剥离;壳牌在2010年到2012年出售的非核心资产总额达到210亿美元,2013年又卖掉了30亿美元的资产。 作为国家石油公司的中国石油央企,毕竟不同于国际石油公司。市场人士担心,中石化资产剥离和混合所有制改革的转型,能否杜绝国企通病及出现反复,面临巨大的不确定性。 中海油一位行业专家指出,中石化页岩气的突破是在长期研究、系统规划和重大发现的基础上实现的,但中石化的公司转型并没有系统的规划。 即便获誉颇多的“海油式”重组,也存在失败的分拆和偏离“油公司”方向的转型。例如,中海油存续的基地公司当时成立了“中海能发”并筹备上市,但运作八年未果;一度投资超百亿元,被中海油列为其六大业务板块之一的新能源公司也于今年初解散,除煤制气外的风电、动力电池、生物质能、太阳能及氢能业务全部遭遇剥离;中海油在2009年收购的山东海化,也因盈利能力较差,被部分专家称为中海油“最大的包袱”,计划投资100亿元的石化盐化一体化项目,因“盈利前景不明”,而最终被中海油忍痛喊停。 一位专家称,“不靠央企国企体制的彻底改革,只想靠强力、权力来推动转型,可能改变不了中石化。”这种看法在石油界有一定代表性:在中国复杂而微妙的半政府半市场环境下,中石化集团向“油公司”的转型,注定会像涪陵崎岖的山路一般坎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