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日子:做饭靠液化气罐经常要“开水伺候”
1986年,张方智住进了长青社区,当时烟台的管道煤气工程还在筹建阶段,他家中用的是液化气罐。
“当时用着不是太方便,得上下楼扛罐子。”张方智说,当时还有很多住户在捡树枝烧火做饭,相比较而言,能用上煤气罐已经是一种享受了,不过,在享受过程中,他心里还是需要整天惦记着点东西,“就怕用着用着没气了,最经常发生的状况,就是煮饺子、下馄饨的时候,饺子还没熟,火没了。”
饭做得半生不熟,气却用光了,是最让他上火的事。后来,他听人传授了点“妙招”,就是盛一脸盆热水,将液化气罐摇一摇放进去,就能多多少少又冒出点气来。这也只能解决眼下短时间的问题,过后还得扛着罐子去灌气。
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张方智忍不住直乐,“当时可没有现在这么先进,一拧就打着火,都得用火柴点。俺丈母娘当时在这儿住,就怕她不会捣鼓弄漏了气,直叮嘱她一个人在家的时候别开液化气罐。”
就这么扛了几年液化气罐,大概在1991年的时候,具体时间他也记不清了,一个让他兴奋的消息传进了社区,小区要通管道煤气了。
烟台的管道煤气工程于1984年被山东省计划委员会批准立项,是烟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大的市政公用工程建设项目。1986年2月25日,烟台市政府批准成立管道煤气工程指挥部,当年12月8日破土动工。经过前期建设,1990年7月8日投料生产。7月13日,煤气厂自产的焦炉煤气正式向市区供气。从此,烟台市民逐渐告别了祖祖辈辈依靠煤、柴烧火做饭的历史。
说起管道煤气的时代,原煤气公司员工、现新奥燃气毓璜顶营业厅站长徐永顺仍记忆犹新,“现在的新奥就在原煤气公司的地方,后面两个大罐子当时就是储备煤气用的。”
通上煤气:不停气的生活着实让人享受
看着楼下挖管道,张方智心里有一丝对新事物的兴奋,但还夹杂着一丝疑惑,“还是担心用着用着就停气了。”做饭过程中停气给他带来的记忆是深刻的。虽然有担心,但小区绝大多数人决定尝试下,管道燃气到底能带来什么样的便利,看着楼下开挖管道、楼内钻眼安管,大家脸上露出的是止不住的兴奋。
当时公司给所有职工交了投资费,这让张方智很高兴。整个工程结束时,他唯一的花费就是买了个炉灶。外面的主管道不关他的事,家里的燃气管也安得挺妥当,可是看到燃气表的时候,他的眉头皱了一下,这家伙挺不受人待见的,“比现在的电视机顶盒还要大,挂在墙上。”虽然看着别扭,不过只要不影响生活,他也就不往心里去了。
当打开炉灶的那一刻,张方智更乐了,“嘿,用着还挺方便。当时一个月能花差不多30块钱,就当时的工资水平来说是笔不小的开支,单位每个月补助13块5毛钱,这样的话就用着还行了。”用了一段时间,张方智的心彻底放下了,这种“新燃气”竟然从没中断过,包括煮饺子的时候。
说起对管道煤气的印象,张方智就是俩字——“方便”。不过,起初他觉得这种燃气还是存在一些缺点,比如刚打开的时候,总会有一股臭味冒出来,虽然这是出于安全考虑,便于及时发现漏气,不过那种气味确实太不咋地。“再就是烧气的时候有烟,时间一长墙上就黑了。”张方智说,有缺点归有缺点,这种不用扛液化气罐就能持续用气的生活,着实让他享受。
原煤气厂占地22.5公顷,地址就在现在的新奥燃气公司。投产以来,煤气厂累计生产人工煤气超过5亿立方米,随着供气范围的扩大和用户的不断增加,公司在设备、设施的大修、更新和改造等方面不断增加投入。至2004年年底,共安装民用户14.3万户、工业户8户、公共福利户196户,实际供气户数达12.3万户,日均供气11万立方米。铺设煤气管网中压管和低压管总长度462公里,供气管网贯通芝罘区、开发区、莱山区,并分别向福山区、牟平区延伸。在芝罘区内形成了南北两条主干线、东西三个环状的工期管网格局。市中心区域管道煤气气化率达68%以上。
再次更新:新燃气用着更舒心热水器也用天然气
这种情况一直持续到2005年底。“很多煤气公司的人在楼下吆喝换炉灶。”张方智说,他那年在楼下看见,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批人带着一堆炉灶啥的站在道边上,一问才知道,小区的管道煤气就要退出市场了,以后用的是管道天然气。
天然气大家都听说过,可要说平时使用的话,谁也没接触过。张方智从电视上看过这种燃气的介绍,了解了一些天然气的优点,对这种新鲜事物,他决定再尝试看看。
“我把炉灶卸了,叫煤气公司的人看了看,他们说炉灶质量不错,换个炉头就行。我搬着炉灶去了现在的白石营业厅,他们给我换了新炉头,现场试了试,行了。”张方智说,当时他花了几十块钱,带着换好的新炉灶回了家,打开火一看,冒出的火苗给人感觉似乎是有点不一样,但哪里不一样又说不清楚。
张方智那时也不清楚,到底啥时候换的天然气,“中间做饭啥的也没记得停过气。就是有一天打开炉灶的时候,发现冒出来的火更旺了。哦,这是换成天然气了。”
对现在用的管道天然气,张方智觉得挺对心思,除了烧水、做饭,家里的热水器也用天然气。
天然气来之不易:往北京跑了五趟商量引气入烟
尽管在当年,管道煤气已经给百姓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利,但随着时间的变迁,烟台急需一种新的能源跟上城市发展的脚步。
此时,发现渤海油气田的消息传出,里面蕴藏的大量天然气对烟台来说,就是摆在眼前的一个大宝藏。原烟台市市长杨金镜当时就想,将天然气引进烟台。为此,他和省领导往北京跑了5趟,与中海油商量引气入烟的事。
天然气有了,而且就在眼前,打开一口井够用70年,但问题也来了,当时烟台的用气量还不太多,即使民用和工业都用天然气,也用不了。考虑到成本和收益,中海油不愿意往烟台输气。
为了把气引进来,烟台在龙口建了一个用天然气发电的基座。起初计划与威海共同用一口井,两市共同承担费用,烟台出资70%,但未能达成一致,烟台决定独力包下这口井。
当时,在煤气公司中,徐永顺算新员工,他1997年才进入燃气行业,当时从事的是设施检修的工作。从事燃气行业这么多年,他见证了煤气置换天然气的时刻,但这个印象既深刻又模糊,“提前不知情,还在正常上班,第二天领导就通知说要置换天然气了。”
2004年12月,烟台市管道煤气公司与新奥(中国)燃气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组建了新奥发展有限公司,从2005年年底正式将管道煤气置换为管道天然气。
经过数年发展,目前新奥燃气的用户数已近40万。目前,烟台六区民用普及率达到了80%以上,除了百姓做饭等民用气外,还在金属冶炼、机械制造、医药、印刷、金属加工、化工等领域有广泛的应用。烟台的发展和对天然气的需求超过了预计,就在2002年开油气井时,还面临着气输过来却用不了的情况,而现在,烟台市天然气已经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需要在冬季用气高峰期大量采购高价的LNG(液化天然气)补充。
有备无患:燃气储备,够全市至少用三天
在新奥燃气位于开发区马家村的储气基地,老远就能看见4个白色的大罐子,里面都是液化处理过的天然气。
每隔一个小时,就会有工作人员查看管道压力、有无漏气等情况,而接近管线之前,有一道必备的程序,就是要到一根“铁柱子”上摸一下。这根铁柱子其实是处理静电的设备,因为处在燃气管线中,哪怕一个小火花都可能造成不可想象的事故,所以工作人员对身上的静电格外上心。
站长米晋军介绍,这里算一个中转站,上游输送过来的天然气,在这里经过调压等环节,然后才输送到各区。“万一上游出现故障,这里的储气量能保障用户最少用3天。”米晋军说,罐子中的是储备气,一旦上游气源发生状况,会动用这部分储备气,优先保障民用。
“冬天储气用得多。”米晋军介绍,全市用户月均用气9立方米,但到了冬天,额外加上了供暖用气,所以会比夏天的用气量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