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届中国新能源国际高峰论坛——非常规油气专业论坛在京召开。与会专家围绕国内外页岩气勘探开发的进展、技术进步以及投融资等方面展开热烈讨论,并就我国页岩气的未来发展提出建议。
前景逐渐向好
记者从会上获悉,截至今年4月底,我国已累计投入超过150亿元,完成页岩气钻井322口,累计完成二维地震近19139公里,三维地震1451平方公里,初步评价6-10万亿立方米的勘探靶区。颁发页岩气探矿权52个,勘探面积16.4万平方公里,主要集中在四川盆地及周缘地区。
近年来,中石化、中石油、延长石油在涪陵、长宁、威远、昭通、延安等区块通过扩大勘探,明确了一批产能建设区块,形成一批页岩气产能,其中中石化10亿立方米/年、中石油3亿立方米/年、延长石油1亿立方米/年,大规模商业化初见端倪。
“其中陆相页岩气勘查在多个领域取得突破和进展,尤其是川西地区三叠系勘探取得突破,有望成为陆相页岩气产能建设基地。”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资源调查室主任包书景说。
技术进步必然是非常规能源的重要竞争因素。“截止到目前,我国已成立8个国家/省部级页岩气实验室,页岩气勘查开发关键技术基本实现了国产化,可以自主组织进行设计和施工,从而促使页岩气的勘探开发成本降低30%—35%,目前每口水平井的开发成本已由最初的8000万元—1亿元降低到5000万元以下,经济上逐渐具备可行性。”包书景进一步指出。
与此同时,在技术规范层面,4月17日,国土资源部发布首部页岩气行业标准——《页岩气资源/储量计算与评价技术规范》,正在制定页岩气地质调查评价、地震勘探、钻完井(测井、储层改造)实验测试、综合编图等8大类20项技术规程。
制度选择比资源禀赋更重要
但是正如专家所言,我国页岩气资源类型多、地质条件复杂;含气有利区资源不清;技术发展依旧落后;开发初期成本高,再加上市场管网不发育,其大规模商业开发还存诸多制约。
中海油能源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陈卫东指出,制度选择比资源禀赋更重要,有利于促进行业投资环境的改革。
中国要加快页岩气发展,“一要加强统筹和协调,进行顶层设计,研究制定国家页岩气发展综合性工作方案,同时成立宏观决策、统筹协调的高层组织机构;二要坚持市场化改革,加大开放力度。放宽市场准入,完善矿业权出让和转让制度,促使工程服务市场化,同时页岩气生产与管网运营分开,下放省及以下管网建设核准审批权限,现有管网允许第三方准入。三要统筹示范区,选择川渝黔鄂湘等不同类型的页岩气重点有利区,由国家组织协调机构牵头,多方参与,整合现有示范区,建设新示范区,在资源评价、开发技术、利用模式、管理体制、政策支持和监管等方面先行先试进行综合示范,建成中国页岩气主产区。”国土资源部矿产资源储量评审中心主任张大伟指出。
多方面挖掘投融资潜力
从技术和成本角度分析,页岩气的勘探开发大致涉及勘探、钻井及测井、井下作业和采气等4个主要阶段。其中,最主要的成本来自于取得矿权、钻井和压裂部分,三者合计占整个生产成本的85%以上。
据证券行业估计,我国要达到2020年600亿—1000亿立方米年产量的页岩气规划目标,以单井平均日产量1万立方米(中石油在四川省南部页岩气井的单井产量水平)、单井投资3000万元测算,2020年前国内需要钻井1.6万-2.7万口,总投资为4800亿—8100亿元,年均投资533亿—900亿元。
根据美国页岩气勘探开发经验,从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美国政府先后投入了60多亿美元进行非常规气的勘探开发活动,其中用于培训与研究的费用近20亿美元,为页岩气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带来了技术进步与突破,使得页岩气产业迅速获得长足发展,产量持续上升。在美国,社会资本的积极参与,多元化的融资渠道,以及灵活多样的金融工具不仅深刻影响了常规油气行业,也大大推动了该国非常规油气行业的发展。
同样,“中国页岩气开发的基础研究工作,如页岩气资源潜力调查评价,寻找页岩气有利区带以及一系列科技攻关等需要国家直接投资支持。国家开发银行也应发挥政府开发性金融的作用支持页岩气开发,这对于早期勘探或项目需重大资本开支时尤为必要。国开行亦可协助企业开展项目经济评估,提高其融资的可能性和可行性,支持基础设施建设,提供技术援助计划,以支持相关法规或技术的发展等。”中石油经济技术研究院高级经济师徐博指出,“此外,还应借鉴美国融资经验,充分挖掘股权融资、公司债权融资与项目融资等金融手段在中国页岩气勘探开发中的资金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