拨开天然气定价“迷雾”“净回值法”或只是过渡阶段
责任编辑:zoko    浏览:3648次    时间: 2014-12-02 09:45:12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10月以来,国际油价深度跳水,一路跌破80美元/桶大关。就在消费者欣喜于开车加油更便宜之时,也出现了对国内天然气价格偏贵的质疑。很多人对今年9月上调国内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方提高0.4元)的举动不理解:有人认为,国际油价大跌,为何国内气价却涨?有人..

分享到:

10月以来,国际油价深度跳水,一路跌破80美元/桶大关。就在消费者欣喜于开车加油更便宜之时,也出现了对国内天然气价格偏贵的质疑。很多人对今年9月上调国内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方提高0.4元)的举动不理解:有人认为,国际油价大跌,为何国内气价却涨?有人忧虑,气价持续走高,煤炭价格却处于低位,上调气价容易产生“逆替代”现象,不利于天然气普及和雾霾治理;甚至有机构主张,目前国内气价远远高出天然气全成本,未来几年应下调气价……
  众说纷纭,真相笼罩着重重“迷雾”。国内天然气价格究竟是高是低?天然气价格改革应何去何从?
  为何要推进天然气价格改革
  与石油产业相比,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相对滞后,其定价长期采用成本加成模式(成本加上一定比例的利润)。这种定价模式在产业发展初期有助于市场开发,但该模式下气价严重背离市场价值。比如,2008年国内气价约0.8元/方,相当于汽油的1/6、柴油的1/8。过低的价格不能有效反映市场供求关系和国际价格变化,严重制约了天然气产业的发展。
  伴随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对天然气的“渴求”,过去10年间,国内天然气产业呈爆发式增长态势,年均消费量增长16%,对外依存度日益攀升,2013年已达30%。但受“亚洲溢价”因素影响,近年来,中国进口管道气与进口LNG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如果进口气价格按照国产气价格执行,企业进口气业务必然造成巨额亏损,这将打击经营者进口天然气的积极性。
  正是在上述大背景下,2011年,国家发改委启动广东、广西市场净回值试点,将天然气销售价格与由市场竞争形成的燃料油和LPG两种可替代能源价格挂钩。2013年,国家发改委将两广经验推及全国,并提出区分存量气(2012年实际使用气量,约1120亿立方米)和增量气(为超出部分),增量气价格一步调整到与可替代能源保持合理比价的水平;存量气价格分步调整,力争“十二五”末调整到位。
  本轮调价前,全国平均存量气、增量气价差约为0.8元/方,调价后二者价差进一步缩小,这标志着国内天然气价格改革“三步走完两步”,距“市场净回值”目标仅一步之遥。
  应该说,此次上调天然气价格是国家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重要一步。面对“油价下跌、气价反涨”的质疑,可以给出的答案是:此次调价主要涉及低价的存量气,这部分存量气即使在国际油价下跌的背景下,与按照净回值法形成的价格相比仍有较大差距,调价势在必行。而油价下跌是否会带来气价下跌呢?答案也是肯定的,那就是增量气部分会因油价下跌而有所下降。
  “净回值法”或只是过渡阶段
  纵观美国、加拿大、英国等地天然气市场发展历程,发达国家天然气价格改革大致都经历了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固定价格阶段(采用成本加成法),二是天然气价值定价阶段(采用净回值法、加权定价法),三是竞争性市场形成阶段。
  对中国而言,天然气价格改革显然不可能一步到位,在国内相关竞争主体还不完善的情况下,以净回值法作为天然气改革的过渡方案适合中国国情,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但从世界各国实践看,净回值法的定价机制也存在一些缺陷:首先,净回值定价法需要对每一个业务环节进行成本回溯,由于上下游一体化垄断大企业的存在,厘清真实的建设成本和运营成本并非易事。
  其次,实行天然气与石油等替代能源挂钩,并不能反映天然气本身的市场供需以及价格平衡能力。近年来,欧洲等地要求天然气定价与石油脱钩的呼声越来越高,并在探索形成新的价格机制。数据显示,2011年后欧洲天然气市场正逐步从“长期合同”模式向市场化的“气对气”模式转变,截至目前,欧洲超过50%的天然气供应是通过现货交易完成的。
  第三,净回值法相较成本加成法虽有进步,但仍属垄断性定价范畴。如果按净回值法计算天然气价格,一旦企业产生超额利润,相关管理部门很可能会限制天然气公司应用净回值定价的范畴,一些国家也确实存在重归“成本加成定价”的趋势。然而,获得多高的利润才算合理?评判权力应交给市场而非政府。试想,在北美天然气价10美元/mmbtu(百万英热单位)时,如果一家企业能将成本控制在5美元/ mmbtu以内,会有人指责其获得“超额利润”而要求降低售价么?显然不会。
  在净回值法定价背景下,如果因存在“超额利润”而重新向行政式的定价机制回归,这显然背离了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初衷,对产业长远发展不利。而解决当前“困局”的根本出路,在于继续加大力气推进改革,实现天然气价格完全市场化。
  市场化并不意味着涨价
  由于此前国内存量气价格偏低,“改革意味着涨价”几乎成为公众的刻板印象,实际上未必如此。
  以美国为例,其从上世纪80年代放松天然气价格管制后,1990-1999年间价格变化并不大。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后,由于构建了开放竞争的市场,拥有众多厂商、发达的管网和天然气接入的非垄断性,美国Henryhub价格近年来基本维持在2-4美元/ mmbtu,处于全球天然气价格最低水平。
  中国拥有较好的天然气资源基础(尤其是非常规天然气潜力较大),且已初步形成多种气源竞争的格局;国家也已经放开页岩气、煤层气、煤制气出厂价格以及进口LNG气源价格,且实施了市场净回值法,这为天然气市场化改革奠定了良好基础。
  下一步,中国天然气改革的基本方向,应是还原天然气的商品属性,让多元市场主体有效竞争,使得天然气价格充分反应市场供求和资源稀缺程度,真正实现由市场来决定价格。
  从具体操作看,实施“放开两头、管住中间”的天然气定价模式应是大势所趋。国家应加快推动上游和终端消费市场实现充分竞争,推进天然气交易市场建设,形成多买多卖格局,从而增加用户的选择权和议价能力。比如,在沿海某一省份,陆上常规天然气、煤制气、页岩气、进口LNG和管道气等多种气源汇集,不同供应主体必须想方设法降低供应成本,成本控制不善者,也只能自己吞下亏损或丧失市场的“苦果”。
  而对于带有自然垄断属性的管输环节,应允许多种投资主体进入,推动管网设施向第三方开放,并加强对输配气环节的价格监督,实现成本公开透明。可借鉴其他国家经验,采用“两部制”定价法确定合理的天然气管输价格。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