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油气勘探开发力度亟待提升
责任编辑:zoko    浏览:896次    时间: 2019-03-06 12:23:44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主要油气生产国之一,油气产量增长居世界前列,但产量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速,所以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其中石油高达70%、天然气高达40%,均高于美国历史上的最高值。就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石油业中的“话语权”而言,我们尚存差距。如此之高的油气对外..

分享到:

   我国是当前世界上主要油气生产国之一,油气产量增长居世界前列,但产量增速落后于经济增速,所以对外依存度越来越高,其中石油高达70%、天然气高达40%,均高于美国历史上的最高值。就综合国力和在世界石油业中的“话语权”而言,我们尚存差距。如此之高的油气对外依存度,显然是我国能源安全的软肋。但是,我国油气资源丰富且尚未充分勘探开发,所以,提升国内油气勘探开发力度,努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是当前能源领域的大课题。

  国内石油上游业发展空间巨大

  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在石油供给上我国屡次经历“卡脖子”困境。新中国成立后,经过艰苦奋斗终于摘掉了“贫油”的帽子,石油不仅能够自给,而且还能出口,开创了我国石油业“黄金三十年”。自1993年起,我国又一次成为石油净进口国。

  上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给美国经济带来了巨大伤害。美国因此提出了“能源独立”战略。美国本土油气资源禀赋并不好,当时油井单井平均日产量不足2吨,而且百分之七八十的油井只有0.28吨(2桶)。依靠钻凿海量的油气井,经过数十年努力,当前美国本土油气产量重回峰值,改变了世界能源版图。

  中美两国历史都证明:国内油气资源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础;国内发达的石油业是主动、有效利用国外油气资源的基础。世界上确有若干国家完全依赖进口石油实现了现代化。有人以此为据,主张我国效仿。但笔者一贯主张:只要可获得性、经济性允许,可以多利用国外资源,但同时国内工作丝毫不能松懈,要多找储量、多建产能,并选择部分“富集高产”储量“建而不采”或“建而少采”,以备不时之需。

  针对我国石油上游业的发展前景,近70年来有过三次大讨论:第一次在上世纪50年代初,讨论的是“重点发展人造油还是天然油”;第二次在上世纪80年代,讨论的是“原油年产1亿吨能否稳住”;当前正在进行第三次大讨论,主要围绕“原油年产2亿吨能否稳住”“天然气年产量最高能够达到多少”等问题。其实,这70年里,还有过多次的困感、挫折和激烈的争论,起因无不与油气资源前景及工作难易程度的不同认识有关。

  新中国大规模油气勘探开发实践,历次全国油气资源评价研究证明,我国资源丰富,常规油、气探明程度比较低,分别不足四成和二成;非常规油气的探索才刚刚起步。勘探开发程度既不平衡,也不充分。所以,笔者认为,和某些院士专家的资源枯竭论断相反,我国石油上游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

  据原国土资源部的资料,我国有含油气前景的地区,已颁发勘查开采许可证进行工作的面积仅占一半左右。中美两国有利勘探面积相近,但是投入相差悬殊。以每年完成探井为例,美国19381998年,60年间平均每年完成8680口;而我国一般只有10002000口,投入最多的近10年,也只有3464口,其中,辽阔的海域每年仅完成92口探井。

  根据多年实践经验,笔者对发展国内石油上游业始终持积极和乐观的态度。笔者认为,2030年全国油气产量分别达到2.5亿—3.0亿吨和2500亿—3000亿立方米、页岩气与煤层气达到1000亿立方米是有资源基础的。笔者认为,只有在提升力度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上取得共识,才能“人心齐,泰山移”,才能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开创我国石油上游业的新局面。

  要让大中小公司齐上阵

  要坚持众人拾柴火焰高的发展道路。首先,这是工作对象特点决定的。工作对象的隐蔽性和唯一性使上游业具有高风险、高技术、高投入、长周期的特点。因此,多一些投资主体,多一些不同的工作思路,可以扩大实践规模、分担风险、提高成效。另外,油气田规模和品位上的巨大差异,也需要不同规模、不同类型公司去适应。美国本土是这样做的,既有利于国家能源安全,又增加了社会财富。

  其次,这是我国上游业现状要求的。经过多年快速发展,我国本土油气储量中“低品位”比例增加。大企业过高的技术经济门槛必然将“低品位”列入另册,甚至核销。这些行为是在“讲经济效益”旗号下进行的,容易导致对我国石油前景的误判。

  第三,实践证明这条路在我国是可行的。延长油矿成长为我国第四大油公司,是有说服力的例子。改革开放以来,引进外国公司共同开发油气的同时,国内也出现了众多的、各种体制的中小油公司。实践证明,这样做有利于“低品位”资源充分利用,有利于拿下“久攻不克的油区”,有利于已废弃油气田“起死回生”,有利于开拓新的勘探领域,有利于增加就业岗位,有利于回收“落地油”。国家需要各类大中小公司组成的“完整产业链”,而不是某个极端。要走这条道路,必需做到资源开放、资料共享、有效投入、技术指导、有效监督。

  我国本土石油上游业“准入门槛”,对各类大中小公司应一视同仁。严格执行勘查、开采许可证时限管理和退出制度,以加快勘探开发进程;建立储量市场,流转盘活存量,使油气得到及时合理的开发。要通过试点推动“纵向划分矿权”进程,这将有利于工区内获得更多的工作量;也有利于缓解“矿区范围重叠”的矛盾。在许可证规定的空间里,持证公司既可探采非常规油气,也可探采常规油气。这样做对公司而言降低了投资风险,对国家而言降低了监管难度。

  油气资源是客观事物,而“资源量”“储量”只是人们的概念。没有齐全准确的“资料”,既无法经济有效地开发前者,也无法正确地认识后者。多年来,我国大规模的油气探采活动积累了不少资料,然而分散在各单位手中,不利于社会分享。政府应准确界定“保密”等级和年限,尽快解决这个问题。

  石油上游业是一个从航天、航空、地面、地下不同层面,从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诸学科不同角度对地质体进行探索的系统工程。离开了科学技术,探采活动寸步难行。我国急需建设一个“高能成、低能就”的技术服务市场,否则“众人拾柴火焰高”就是句空话。

  美国政府对石油企业主要做好了三方面的服务:首先,定期进行全国油气资源评价,为油公司选择区块指明方向;其次,成立非营利性的石油技术转让委员会(PTTC),促进技术交流和转让;第三,与小公司共同选定技术攻关项目,并分担费用。

  面对形形色色的油公司,我国政府服务应分类施策。外国中小油公司是和现代石油工业同步成长的,有丰富的从业经验,属于“资本和知识紧密结合型”,来中国开发油气,只是“战场转移”。中国中小油公司大多是改革开放以来成立的,是“半道出家”,属于“资本与知识急待结合型”。对于前者,要帮助它们,尽快熟悉我国国情和石油地质条件,摆脱“水土不服”;对于后者,要帮助它们熟悉石油上游业,从易到难向前发展。全国第二轮页岩气招标,中标公司承诺了128亿元投资,然而它们一上手就面临着难啃的领域,迟迟见不到效果,必然挫伤投资者积极性。目前看来,已探明未开发储量的内蒙中生界盆地群比较适合后者作为首选目标。

  鉴于陕北十年“石油潮”走过的弯路,煤炭业“有水快流”造成的恶果,石油矿权应继续执行“特定矿种、一级管理”为宜,但可以“多级监管”。矿权放开的力度应与政府的执政能力相适应,避免重走“一放就乱,一收就死”的老路。

  不宜过早宣称“已进入非常规时代”

  自然界油气资源中,“低品位”(含“非常规”)的占比大于“中高品位”占比。随着工作程度的提高,储量中“低品位”的占比将日益增加。资源品位高低是一个相对概念,依靠科学技术和管理,“低品位”资源可以变成经济可采储量。

  储量品位变差了,要发展生产力,生产关系就得作相应调整。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气田是大气田,也是一个“低品位”气田。用长庆油田公司原有的方式开采,没有经济价值。后来,采取让另外5家公司参与开发,形成了竞争机制;同时雇用了100多个民企钻井队,结果成本降低了,进度加快了,建成了2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年产能力。卾尔多斯盆地,就是在“低品位”油气资源基础上,坚持科技进步,体制机制创新,迅速崛起为全国第二大油气区的。随着工作程度增加,认识深化,盆地的资源前景评价也越来越好:1984年石油资源量预测是15.3亿吨,世纪交替时有50亿吨和85亿吨之争,今天预测是125亿吨。

  勘探的最终产品是储量,如果产品积压滞销,勘探是难以持续发展的。眼下我国有探明未开发石油储量80多亿吨;未开发天然气储量5万亿立方米,大体相当全国十年累计探明储量。无需讳言,这些储量大多属于“低品位”,开采难度大、效益低。但是,相对于今天人们热捧的“非常规油气资源”,不仅地质风险小,开采难度也小。如果用开发页岩气的热情、理念和技术,将未开发储量动用一半,即使采油速度低至0.5%、采气速度低至1%,全国仍可新增石油产能2000万吨、天然气产能250亿立方米。加上带动技术服务业增加的效益,足以开拓出新的经济增长点。

  开发油气是生产活动、经济活动。按经济规律办事,工作对象选择上必然是“先易后难”“先肥后瘦”。整体看非常规油气比常规油气开采难度大、成本高、污染环境概率高。为了今后持续发展,暂时不计成本对非常规油气开辟若干“先导试验区”是完全必要的。但是,进行商业开采,必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要在承认矿产资源存在“级差性”基础上,完善矿权管理和财税制度,激励开发“低品位”资源,而不宜采取过多行政干预,否则就会违背改革的初衷。和美国不同,我国常规油气尚处于勘探中期和早期,发现中高品位油气储量的概率还比较大,过早宣称我国“已进入非常规油气时代”,对科学发展不利。

  应设立石油勘探开发基金

  截至目前,我国本土的油气勘探成果与实物工作量大体正相关。近十多年来的油气储量“增长高峰”,平均每年新增储量是“七五”“八五”期间的两倍。每口探井探明的油当量和“七五”“八五”期间的大体相当。高峰主要是依靠加大投资、增加工作量实现的。依靠科技进步,克服资源品位下降的困难,取得这样的效益很不容易。但是,通过减少重大决策失误、清除贪腐等提升效益,还有很大的空间。要更好地发挥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继续完善石油企业现代管理制度。一是,进一步健全产权制度。转让矿权和储量要依法、公平、透明操作。防止投机行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贪腐窝案发生。二是,通过技术民主实现科学决策。可以从以往工作的“后评估”入手,认真总结经验教训,完善决策程序和制度。三是,成为创新的主体。“将生产要素,合理的重新组合,以提高生产效率和效益。”大力支持科技创新,对失败采取宽容态度:对成果评审要严,实践检验为主,专家评审为辅,建立评审责任追究制度。四是,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制度。建立用人失误责任追究制度。

  增产提效是一个长期攻坚克难的过程,加之我们是在低“储采比”下向前发展,因此,强调提效的同时仍然要保持足够的投入,避免重陷上世纪80年代“找米下锅”的窘境。近期全国原油年产量骤降,从2015年的2.15亿吨跌到2017年的1.92亿吨。国际油价暴跌,油公司关闭部分油井,主要是经济因素减产。石油上游业具有“长周期”的特点,“低油价”时期工作一旦中断,今后恢复和发展将会付出更高的成本。国家应设立“石油勘探开发基金”,在困难时期反哺石油业。资金可以来自“低油价”时期国家进口石油节省的价款;“高油价”时期国家征收的“特别收益金”。

  需高度重视“老区”的稳产与发展

  油气田产量自然递减是客观规律。为了减缓递减,需要采取各种增产措施;为了保持一个油区(盆地或盆地群)的稳产和上产,需要持续开拓新领域、探明新储量、建设新产能。所以石油上游业是一个“逆水行舟,不进则退”的行业。

  和新中国成立初期不同,现在的工作对象不仅有新区,而且有“老区”。世界上主要油气生产国,都高度重视“老区”的稳产和发展。美国石油业的历史近160年,勘探开发程度己经很高,但近半个多世纪来,其80%的新增可采储量仍来自“老区”。当前世人瞩目的非常规油气主要产地也在“老区”里。和美国相比,我国的石油地质条件更复杂,“老区”工作和认识程度低得多,因而潜力更大。

  创新是勘探开发的本质。工作对象的唯一性,需要创新;手段的高效使用,需要系统创新;漫长的认识过程,需要持续创新。“老区”的勘探开发尤其需要锲而不舍的探索和创新精神。

  世界上每个油气区都是由多个互不相同的工作对象(地质体)构成的,突破一个到突破另一个,往往经历曲折漫长的认识过程,具有“长周期”特点。一些百年油气区至今仍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勘探开发。美国的页岩油、气,加拿大油砂油等都是经过几十年艰苦攻关才实现商业开发。我国情况差不多:鄂尔多斯盆地开发历史已110多年,而快速“增储上产”则是近二三十年的事;四川盆地勘探近80载,气田越找越大;渤海湾盆地,鏖战60多年,产量高峰迭起;近期兴隆台、牛东、河西务等重大发现,无不是三四十年坚持勘探的成果。在认识过程中,人们多次经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境地。美国石油地质家P.A.笛克在回顾美国石油业历史时,也有类似的感触:“在一个老油区运用老思想很少发现大量的石油,在过去的年代里,有时我们曾经认为无油可找,但实际上是我们缺少新的思想而已。”

  在我国,石油法律体系不完备,政府主管部门频繁变动,工作连续性受损,“老区”工作成了薄弱环节。个别“老区”,如松辽盆地、大庆长垣油田产量递减,而其外围的储量、产量接替不上,造成了全局被动。企业可以因各种原因放弃“老区”,但是国家层面决不能干“猴子掰包谷”的事。

  政府之手要发挥更大作用

  市场经济国家很早就认识到在油气经营管理目的上,国家层面和企业层面存在差异:前者是将资源转化成公众的、长远的、可持续的利益;后者则是从资源开发中获取最大的净现值。当二者发生矛盾时,前者总是通过法律、政策和其他手段加强宏观管理使后者服从国家利益。

  荷兰1959年在本土发现格罗宁根特大气田后,随即规定该气田应该在下述前提下生产:它不能扰乱国家的能源供应,而要尽可能多地为荷兰经济作出贡献。为了避免在能源上对外国尤其是政治上不稳定国家的依赖,荷兰实行了“小气田政策”,让260个小气田充分生产,而将格罗宁根气田保留一半产能,作为“调峰”和“应急”之用。

  美国认为“对进口石油的依赖是一个长期严重的挑战,使美国经济极易受到破坏。加重对国外石油的依赖,深刻说明在制定能源政策上的失误”。为此,美国一手抓进口安全,一手抓本土资源开发。前者有三项措施:一是以邻国为重点,实现进口多元化。二是建立全球联盟,和石油生产国一起保证平稳供应。改善贸易和投资环境,使美国公司成为世界能源业的领导者。精心策划一个世界石油信息系统,并将经济制裁作为一个重要的外交手段。三是建立应急机制。制定应急计划,抓好石油储备。后者采取五项措施:扩大勘探领域;重视开发“低品位”资源,扶持小的独立油气生产商;提高采收率;将新技术融入能源发展计划;修改过时的法规,解除对油气发展的束缚。美国号称是全球最自由的市场经济国家,但对油气开发管理十分严格和具体。通过目标明确、措施具体,强有力的“两手抓”,美国不仅在长期2/3石油依赖进口的形势下,确保了能源安全,而且本土的油气生产也“梅开二度”。

  和这些国家相比,我们在辨证地对待“两只手”作用上,认识上有误区,实践上有差距。我国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石油上游业的特性考虑不够,对油气开发阶段缺乏调适能力。能源主管部门变动过分频繁,而且未能在认真分析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用法律确立新主管部门的职责和权力。机构重组时,原部门的骨干很少进入新部门,影响了工作的连续性。新部门对石油业缺少系统深入的调查研究,面对勘探开发日益深化,资源品位日益降低的现实,未能与时俱进,依然用过去对付“新区”的办法去对付“老区”,工作成效必然打折扣;规划的一些生产指标,因不切实际而屡屡落空,导致人们对国内石油前景误判。

  期望通过深入系统调查研究,认清国情,尊重规律,借鉴国外经验,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能够“集中高效统筹全局,实实在在谋划未来”。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