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其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
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加大环境治理力度,推动绿色发展取得新突破。其中也提到了大力发展节能环保产业。扩大绿色环保标准覆盖面。支持推广节能环保先进技术装备,广泛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加大建筑节能改造力度,加快传统制造业绿色改造。开展全民节能、节水行动,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健全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网络,把节能环保产业培育成我国发展的一大支柱产业。 由于中国经济下行压力以及两会对政策制定的重要影响力,因此,凡是涉及未来五年的产业发展机遇在哪里都备受关注,节能环保无疑成为了焦点之一。
节能环保产业的现状,环保意识觉醒,问题亟待解决
节能环保产业,一般认为是指为节约能源资源、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生态环境而提供物质基础和技术保障的产业。节能环保,实际上是两个概念的融合,节能是低碳,环保是绿色,在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过程中,节能环保更像是一个口号,而非必需品。事实上,并非中国如此。从全球能源利用的发展历史来看,19世纪中叶,人类消耗能源主要以薪柴为主,煤炭不足20%,随着工业革命推进,到20世纪初煤炭比重达到70%,之后石油、天然气比重上升,在石油超过煤炭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经过了两次全球石油危机之后,能源结构又发生了一些变化。近年来,基本维持了煤炭、石油、天然气作为重要能源的格局。 全球节能环保产业的崛起实际上是和人类环保理念的觉醒密切相关,人类在利用能源的过程中所引发的环境污染、大气污染、疾病等负面效应,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审视能源利用方式与方法的正确与否,再加上科技的进步,使得清洁能源的发展很快形成了新的格局。而相应的,与能源利用息息相关的节能环保产业已经形成了一个跨产业、跨地域、多链条、多渗透的综合新兴产业。 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李克强总理就表示过对节能环保产业发展的期待。近年来,中国在能源利用过程中,主动地进行节能减排,通过一定的政策引导加大了对太阳能、风能利用以及水电、核电的扶持力度,并且在页岩气、煤层气的清洁利用上也有所突破。但是,中国的节能环保产业并非绝对的政策红利,同样也存在着值得诟病的地方,比如低端的产品同样出现了产能过剩的局面,而节能环保标准以及成本的制约使得产业杠杆依然存在,对产品所带来的最终的效益缺乏一个客观且使得大众信服的评判机制,这些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今年两会之后,节能环保产业将成为政府主导下的国家战略性产业,但如果成为中国新兴的支柱产业,还有一些问题需要思考。
将资本引入节能环保产业,或需挤压其他领域的资本生存空间
节能环保产业自产业萌芽起,就面临着一个成本问题,由于节能环保产业的效益不单单要考虑经济效益,还需要或更多地考虑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等,因此,一般上马的节能环保项目往往都是花钱的,短期内是很难感受到它的意义所在,资本逐利性的本质使得企业资本很难在节能环保领域获得较好的回报率。 如何引导资本进入到节能环保领域,并且增强企业的投资信心,是政府目前应该从金融投资领域考虑的问题。在产业发展理念上,政府一直提倡的是产业协同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经济下行压力下,如何调动资本积极参与?一是对资本进行正向政策引导,比如中央银行与有关金融监管部门在建立健全金融支持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的尝试,以及在环保及节能减排项目贷款方面的创新实践;二是挤压其他领域的资本生产空间,譬如传统制造业和房地产是中国事实上的两大支柱产业,同时也是重资本汇聚之地,可以采用适当的措施去过剩产能、去库存,挤压其资本生存空间,从而迫使资本流向节能环保及其他新兴产业。
低端产品显现过剩假象,市场现有产品存在技术创新不足的短板
节能环保行业有两个突出特点:第一是加重了企业成本负担,第二是低端产品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产能过剩。 造成第一个特点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节能环保工业级产品的关联性较强,比如一个污水处理项目,一般要从整体系统出发完成一整套工艺流程设计,包括工程项目的施工、调试、验收等,在这个过程中其产品的上下游的关联性就被强化了;另一个原因在于节能环保行业本身是从夹缝中发展来的,涉及的领域比较宽泛,对于用户类型的企业而言,突出节能环保就等于减少利润,而对于公众而言,短期效益也不易觉察。 造成第二个特点的原因在于目前的节能环保产品在技术创新上存在短板,所以在中高端节能环保产品的市场竞争过程中缺乏核心竞争力。因此,可以说节能环保产品的过剩是假象,是低端产品的过剩。
产业发展生态链尚未形成,底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亟须建设与完善
节能环保行业的产品主要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工业级的产品,如前面提到的污水处理项目;一类是民用级的产品,如环保节能灯、环保电池、绿色出行等。但无论是哪一类,产业发展的生态链都未完全形成,按照产业生态链的概念,包含了产业所依存的大背景以及物理、生物和社会等领域产生的机会和制约因素。节能环保产业尽管处在人们环保意识逐渐觉醒的大背景下,但节能环保行业的发展机制还需要完善与健全,而且政府缺乏底层基础设施建设的强有力的、行之有效的推动措施。比如,在能源消费变革过程中,电能替代和清洁能源替代,被认为是人类未来利用能源方式的两大趋势。其中,交通领域,新能源电动汽车被认为环保产品的代表之一,也被认为存在着较大的市场空间,但是为何迟迟没有形成繁荣的市场效益呢?最主要的问题是作为基础设施的充电站的普及率达不到人们预期。 加快底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对于节能环保产业进入一个快速发展期是至关重要的。这个底层基础设施不仅包含实物形式的基础设施,而且包含税收优惠、财政补贴、舆论引导、环保理念的宣传等形式的生态建设。
节能环保标准内涵上需完善,如何落实到位考验现有评价监督机制
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最近几年加大了重点产业标准制修订力度,仅2015年,全年共批准发布国家标准1931项,同比增长26.2%,其中节能环保领域,节能标准有62项,环保类标准制修订力度也有所加大。节能环保标准在形式上也基本形成,但内涵上还有很多需要靠实践来检验的地方。标准的制定应当本着两个原则,一个是有利于提高产业整体技术含量,一个是有利于营造公平合理的市场竞争秩序。 究竟什么样的标准才是符合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产业健康发展需要的标准?有没有必要在产业尚未形成气候的情况下,标准上抑或是政策上有所倾斜?当然,绝不是违背现有的节能环保理念,降低产品的技术含量,而是要思考怎样的评价监督机制算合理的、切合实际的,并且确保节能环保产品进入市场过程中所接受的评价监督是公平、公正的,也是考量现有评价监督机制是否合理的重要因素,甚至是决定性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