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在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最离不开的还是对能源的追求。能源存在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利用。能源发展的历史表明,能源开发利用的每一次飞跃,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曾..
人类文明的进步和文化的发展在满足自身物质生活需要的同时,最离不开的还是对能源的追求。能源存在于自然界并随着人类智力的发展而不断地被发现,被开发利用。能源发展的历史表明,能源开发利用的每一次飞跃,都引起了生产技术的变革,大大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都曾使几近停滞的文明开始新的发展。可见能源对人类的物质文明有着巨大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讲,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优质能源的出现和先进能源技术的使用。 迄今为止,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不曾使用这样或那样的能源,而每个民族所使用的能源及其种类不仅与其生存的地理生态环境有直接的关系,也与其特殊的民族文化传统密切相关。文化是一个群体(可以是国家,也可以是社区、机构、企业和家庭)在一定时期内形成的思想、理论、行为、风俗、习惯、代表人物,及由这个群体整体意识所辐射出来的一切活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依靠的是精神与物质的二元一体,而文化既是精神的源头,又是物质的动力。能源文化是指大到一个国家甚至整个国际社会,小到一个城市、一个企业、一个机构、一个社区或一个家庭的所有成员与能源有关的所有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总和。能源文化,包括有关能源本身的自然属性的文化,以及人类应用能源的社会属性的文化。 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是在同大自然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实现的。在人类同大自然的相互作用中,人类能够有意识、有目的地利用各种能源供自己使用,这是人与动物最根本的区别之一。在某种意义上,人类的发展,文化的创造,就是不断发现新的能源并在更高的层面科学应用能源的过程。恩格斯说:“文化上的每一个进步,都是迈向自由的一步。在人类历史的初期,发现了从机械运动到热的转化,即摩擦生火……摩擦生火第一次使人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最终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如果说摩擦生火主要反映的是一种自然现象,那么由此把人同动物界分开则是具有了更多的文化内涵。自从人类掌握了用火的技术以后,燃料便成为人类生活中最重要的能源之一。甚至可以说,世界各民族的传统意义上的能源基本上是围绕用火而形成的。由于人类对各种能源特别是燃料能源的不断索取,使人与自然形成了一种特殊的相互依存关系。这种关系随着人类认识能力和支配自然能力的不断发展而变化。 文化发展与能源发展绝不矛盾,而是相得益彰。文化不仅是能源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精神动力,也越来越成为能源发展的直接参与者和有力支撑者。人们根据能源在使用中对环境污染的程度分成清洁能源和非清洁能源。把无污染或污染小的能源称为清洁能源,如太阳能、风能、水能、海洋能、氢能、气体燃料等;污染大的能源称为非清洁能源,如煤炭、石油等。由于能源利用中对环境的污染十分严重,因此人们对发展清洁能源及降低非清洁能源对环境的污染十分重视。当今,人们根据能源的形成及利用,习惯将其分为可再生和不可再生能源,顾名思义,可再生能源就是可再生的,如风能、太阳能等:不可再生能源则有如石油、天然气、煤炭等。我们“给能源赋予文化内涵”,不只是给煤炭、石油、天然气等不可再生能源赋予商品交换的文化内涵,而更重要的是给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并循环往复的能源资源赋予生态文明的文化内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资源和环境代价过重、结构不良、效率偏低和能源安全是中国能源存在的主要问题。能源问题在中国绝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这样来看待能源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能源问题总是与政治、经济、社会、文化以及国际问题有着千丝万缕的密不可分的联系。能源问题涉及到科学发展观是否被各级政府以及部门自觉贯彻落实的问题,也反映出执政党是否有管理国家和社会的能力,所以说是一个政治问题。能源问题涉及到大众生活所必须的物质产品和精神产品的生产、消费和流通的各个环节,与投入和产出,以及分配等都有着紧密的联系,所以说也是一个经济问题。能源问题作用与人的思想,从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审美观、伦理观、哲学观,而这个观那个观又会反过来作用于能源问题,所以说又是一个文化问题。能源问题与人口的增减关系特别相关,能源问题关系到人的生存和发展,也必然要涉及到教育、医疗、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所以说还是一个社会问题。历史上几乎所有的战争,都与能源有关,都是为了占有更多的适合居住的地域和占有更多的用于发展生产,加强军力的资源和能源,所以能源问题必然会是一个国际问题。所以,我们说能源问题是人类面临的所有重大问题的“叠加点”和“汇聚点”。 能源文化就像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灵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内在要求,也是世界各国发展的共同趋势。在2011年欧洲举办的能源文化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们就提出了“大力培育和推广优秀的能源文化是全世界解决能源问题、实现节能减排重要措施之一”的观点,第一次把能源文化提升到了一个崭新的研讨领域。面对全球能源危机、环境恶化的世界性难题,发展低碳经济,注重节能减排,创造能源与环境的和谐发展是当今社会各行各业能源发展的主题。如何紧跟绿色能源潮流,主动承担起环境保护的责任,能源文化的提出和实践运用正是确保能源可持续发展的不二选择。 文化最大的特质,就是具有极强的渗透性、持久性,像空气一样无时不在、无处不在,能够以无形的意识、无形的观念,深刻影响着有形的存在、有形的现实,深刻作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生产生活。文化也是生产力,构成文化力、竞争力。先进的能源文化对于应对能源危机和环境危机、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至关重要。先进的能源文化应包括能源为本、科技引领、人人共享、节能减排的基本理念。能源为本,是指要认识到能源对于经济增长、社会进步、保护环境的根本意义;科技引领,即依靠科技创新彻底解决能源危机;人人共享,指努力实现联合国“人人享有可持续能源”计划的目标:到2030年确保全球普及现代能源服务,将提高能效的速度加快一倍,将可再生能源在全球能源消耗中的比例提高一倍;节能减排,需要每个人以实际行动落实,戒除所有的不良能源消费习惯。 能源文化在中国不是一个已有而成熟的概念,也未有系统和准确的表述。它的产生应该是伴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以及能源在推进国家政治稳定、国家经济发展、国家安全、社会、城市中的作用愈来愈凸显出来的情况下产生的。一般来讲,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有物质资源和精神资源,物质资源的积累在很大程度上有时候依赖于天时与地利。而精神资源积累更大程度上是以物质资源为基础来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两者有相互作用的互通性。文化偏重于精神层面的意识,而能源偏重于物质层面的基础,将两者结合起来的能源文化,应该就是建立一种意识:实现能源在推进国家发展中的可持续性;在能源使用过程中,怎样实现能源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可持续转型;树立文化的意识形态,让能源在推进国家、区域、城市中的作用持续而凸显出来。 西方人总是企图以高度发展的科学技术征服自然掠夺自然,而东方先哲却告诫我们,人类只是天地万物中的一个部分,人与自然是息息相通的一体。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基本问题,“天人合一”是其核心思想。“天人合一”就是人与大自然要合一,要和平共处,不要讲征服与被征服。能源文化的发展是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天人合一”思想中汲取智慧的。中国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式是追求“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均衡、统一的“天人合一”思想,这一思想中蕴含着深邃的生态伦理观,与当代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相吻合,对保护人类生存环境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人类总是要发展的,但人类不应该只顾自己的发展。建立在向自然资源的无情掠夺基础上的发展,明摆着是阻碍了自然的“演化”。这种发展的“分裂”和“二元”,既不符合“天人合一”所需的德行,也不符合“自然演化”的客观规律。“天人合一”思想的核心在于“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深入研究和探讨“天人合一”思想的生态伦理意义,从中寻求对可持续发展的启示,是构建中国乃至整个世界现代文明的新模式。发展是硬道理,但这个发展是指全面可持续的发展,如果可以将“天人合一”的思想融汇于能源文化的概念中,或许能更好地处理能源利用与文化发展的关系。能源文化战略发展的实质应该就是重视文化和生态在未来发展中的作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融合、可持续地发展。 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的曲折我们必须面对,而这些曲折或许会让我们更冷静地面对未来。走得太快未必就是好事,我们时常为了达到自己的目标而一路急驰,却忘记了欣赏路边美丽的风景。对我们现在还不知道的“极大的能量来源”,老子在两千多年就意识到了:“道冲,而用之或不盈”,即道无形虚空却有巨大能量,然而对它认识不足、应用不够;“绵绵若存,用之不勤”,即绵绵不断若有若无地在无限时空中存在着,它的能量和作用无穷无尽。我们探讨能源,特别是研究开发可再生能源、清洁型能源、新型能源等,更应该注重“绵绵若存,用之不勤”的能源。以可持续方式加速能源发展,要重视开发、利用、保护和适应自然的发展要求,重视技术上可行、经济上合理、社会接受、环境友好的发展要求;还要重视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要考虑到受影响人利益的补偿。既要开发能源,又要保护生态环境,正确处理“人能关系”,是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 我们对自己使用能源需要了解和关心,如果无限制的浪费能源,并且对能源依赖性越来越强,这是一种很糟糕的情况。进入21世纪,能源文化远比人们通常认为的要重要。实现节能减排当然需要大力研发和使用新能源技术,提高能效,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面向21世纪纪,知能源者知未来。无节制的消耗之后,人类终于有所醒悟:化石能源的数量是有限的,并不会取之不竭,而且,它们也是诸如全球变暖等一些令人担忧的效应的元凶,因此,对化石能源的青睐和执着是靠不住的。凭借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人类最终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汗水破解未来能源之所需,以太阳能为主力的新能源的发展将被人们广泛接受。中国能源必须改变粗放的发展方式,开创一条科学的、可持续发展的新型道路,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谋划今后的发展。而促进能源科学发展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培育和推广优秀的能源文化。 能源文化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够办好的。因此说能源文化的培育和推广是全社会共同参与、共同建设、共同享有的崇高事业。因此,我们要加强能源文化的宣传培训,提高能源文化的推广普及,重视能源文化的舆论监督,增强我们的文化自觉。文化自觉首先是一种觉醒,文化具备物质与意识的“双重属性”;文化自觉也是一种理性,文化具备推动和主导的“双重角色”;文化自觉还是一种责任,文化具备传承和弘扬的“双重功能”。现时代的能源文化自觉,要回应全球性课题时面临双重任务:一方面要通过借鉴世界能源革命的经验与教训来反思中国能源变革的得与失,另一方面要解决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一系列现实的能源问题。 能源文化贵在执行重在落实。如果说技术创新是“星星之火”,制度变革则是其得以“燎原”之“势”。只有建立完善的能源文化制度体系,才能保障能源文化的推进和落实。中国各级政府针对能源高效利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规、规章、规范、意见、细则等,制度体系不断完善,但中国能源利用效率依然不高。这里面既有制度体系仍需进一步健全的原因,也有政府执行力弱的痼疾,也即无法可依、有法不依。针对无法可依,政府应进一步完善促进能源高效利用的制度体系,有针对性、系统性地出台新制度、修订老制度,从法律、法规层面使能源文化有法可依,进而有法必依,用制度和法律手段维护能源文化建设。“天下难事,必成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把小事做好、把手头的事做好、把人民群众关心的事做好,不断打造能源文化执行力建设新形象。 能源文化的推广和落实,不得不考虑每个公民的个体行为。公民参与其实不是一个孤立的个体行为,他们的能量聚集不可忽视。全社会公民的广泛参与是能源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和可靠保障。国家政策要引导人们的行为方式转变,将节能减排提升为人们的行为习惯,促进个人加强对能源发展发展及格局的认识和深入了解,加强对能源消费有关的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正确认识和掌握,做具有优秀能源文化的人。“孤雁难飞,孤掌难鸣”,只有将能源文化理念全面体现到国民经济体系的各个领域和社会组织体系的各个方面,才能让能源文化成为全体公民的自觉行动,才能进一步营造能源文化的良好社会氛围。 文化的终极价值是一种真、善、美的崇高境界,也是一定主体对文化终极价值即崇高境界的追寻。人类认识自然规律,才能更好地顺应自然规律,进而做到与自然“同生同息”。但所谓的规律也不是永远不变的。正如老子在《道德经》的开篇中说:“道可道也,非恒道也。”能源发展的未来路无人知道真面目,需要我们用心探索领悟。无论如何,中国未来的能源文化将以和谐的普遍性的原则被人们予以全新的诠释。站在新的时代起点上,我们不能失去文化的自信,要从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带头,到全民素质的提高,倡导适合中国国情的“健康的能源消费、丰富的精神追求”的能源消费方式、生活方式,在探索能源文化的道路上高歌猛进,寻找解决能源环境和气候变化之困,迅速走上和谐发展的未来生态文明之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