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公共自行车投3亿打水漂 10万辆自行车成废铁
责任编辑:zoko    浏览:1021次    时间: 2014-04-15 10:46:59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在今年的武汉两会上,武汉人大代表就提交了相关议案,代表们调研发现,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出现问题,原因在于顶层规划设计不够完善,重点体现在建设的规模、站点的布局,车辆的投放数量,整个城市交通规划没有将公共自行车的建设纳入统筹规划体系。而且对于破坏、损..

分享到:

在今年的武汉两会上,武汉人大代表就提交了相关议案,代表们调研发现,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出现问题,原因在于顶层规划设计不够完善,重点体现在建设的规模、站点的布局,车辆的投放数量,整个城市交通规划没有将公共自行车的建设纳入统筹规划体系。而且对于破坏、损坏、盗窃车辆的行为缺乏处治手段和法律依据等等。

3亿元投入、上千个站点、10万辆自行车、100万人办卡……曾广受关注的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4年之后,却陷入“车辆少、租车难”,部分站点瘫痪荒废的地步,引发市民不满。

现状

运营4年就瘫痪了

结果

市民不满企业却赚钱

武汉公共自行车项目采取“政府主导扶持,企业投资运营”的模式,由企业出资建设站亭配置车辆,政府免费出让广告资源作为投入。这一项目曾引来众多商家的争抢,鑫飞达、中正通、龙骑天际等三家企业最终“脱颖而出”。其中,鑫飞达拿下除青山区外的所有主城区运营权,几乎垄断了武汉市场。

为此,武汉城管部门免费批给鑫飞达20多块户外大屏和全部站点广告牌,折算投入约每年5000万元,从2009年至今,共计2.5亿元,此外还累计给予约5000万元项目补贴。仅鑫飞达一家的项目,武汉市投入超过3亿元。

纵使投入巨大,但后期管理脱节,企业单纯追求经济利益,部分市民不够爱惜,公共自行车成为一块“唐僧肉”,各方都想咬,最终骑到“十字路口”。鑫飞达集团副总经理郑世举说,由于管理维护成本高,广告收益不理想,企业每年亏损近2000万元,“现已无力继续,面临瘫痪我们也没办法gesep.com。”

但武汉市城管委表示,政府投入广告资源和各项补贴,足以确保项目正常运行。一位业内人士给记者算了笔经济账:平均一个站点前期基建等投入在10万元左右,但鑫飞达每年将上千个站点广告打包出售收入1600多万元;20多块大屏大约能收入3000万元,“这些政府转让的收入足以维持项目运行,还能为企业带来利润”。

除广告收入外,站点岗亭出租与办卡押金也是企业的利润点。据鑫飞达集团一位工作人员介绍,公司半数岗亭已出租,租金在800元到3000元不等,每年收入数百万元。同时,80万持卡用户每张卡有300元押金,共2亿多元的存量资金也有一笔不菲的收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内部人士告诉记者,鑫飞达在取得自行车项目后,心思就不在自www.gesep.com环保行车经营服务上,转而投向房地产、广告传媒等领域,实际并没有大幅亏损,反而利润可观,还在市内中心地段购买了整层写字楼。“政府投钱了,民生工程却烂尾了,但运营企业赚钱了。”

武汉网友“管得宽”近日发帖描述了他的租车经历:从上午到下午,跑了10里路,找了16个站点,都无车可租或无法还车,甚至遭到工作人员揶揄,“坐公交,打出租更方便,为何租自行车?”不少网友跟帖感慨“对公共自行车彻底失望”。

记者三月和四月在武汉街头随机探访发现,许多用于管理公共自行车的站点岗亭都无人值守,或者改为卖报售烟的商摊,停车棚成为汽车停靠点,智能租车系统也无法使用,即使有几辆自行车孤零零地散落,也多是“缺胳膊少腿”的破车。

在江汉区香港路一个站点,虽摆放10辆自行车,但被铁链锁住,没有管理员,市民只能“望车兴叹”。永清街解放公园门外人流滚滚,此处的公共自行车站点则干脆成为一个报刊杂货摊。摊主表示,这个站点是他花钱租下的,租车维护肯定不如摆摊赚钱,“早就没有自行车租了”。

江岸区城管中队专门开设了“退卡办公室”,狭小的办公室被退卡市民挤满,他们填写的退卡原因大多是“使用不便、借不到车”。正在退卡的殷先生说,近两年来公共自行车越来越少,想用用不上,“以前争着租车,现在争着退卡”。

而公共自行车启动之初却是另一番景象。2009年,武汉开始在全市密集建设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市民可在所有站点免费租用自行车,买菜、出行、逛公园更方便,“满街都是自行车”成为一道亮丽风景线。

失策

运营企业重利轻服务

专家认为,目前国内公共自行车运营中,主要以杭州、太原等地的“政府投入+国企运营”模式为主,以“政府引导+民企运营”模式为代表的“武汉模式”,虽能有效减轻项目建设前期财政投入压力,但对企业运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决策前,应做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

武汉城市交通管理研究所所长胡润州说,发展公共自行车,有利于缓解城市交通拥堵,减少碳排放,引导市民养成绿色健康出行习惯。但由于项目交给民营企业运营,致使公益性无法保障,运营企业重逐利轻服务,一门心思扑在赚钱上,再以“投入不足”为由向政府索要更多投入,拿不到就“拍屁股走人”。

记者调查发现,武汉市公共自行车运营监管存在明显缺陷。鑫飞达运营的公共自行车项目具体财务情况,连主管部门都说不清;当大量站点被用于外包经营时,政府既缺乏制约措施,对其经营状况也不掌握。两年前,就屡屡有媒体曝光自行车站点“太多坏车”、“无车可租”等问题,但相关部门未采取措施督促企业整改,或中止合同停止投入。

起初,公共自行车项目给武汉带来了美誉,后来市民的“吐槽”不断。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乔新生教授认为,对于民生工程,要超越“漂亮”的数据,关注市民的真正满意度。

专家指出,投入巨额资金上马大的民生项目之前,一定要注意做好科学性和可行性研究;不能只顾轰轰烈烈上马,却不在监督管理上下功夫。做到程序科学,才能在群众满意度上不失分,让“民生工程”真正为民。

原因

管理服务跟不上

目前,武汉租车者通过两种方式租还车,一是找站点管理员,二是通过电子自助系统。按公司规定,站点工作时间为上午7点至晚上9点。去年7月17日晚 7点30分,记者在中北路青鱼嘴公共自行车站点看到,站点已经没有管理员,6辆自行车停在站点无法租用。在华师风情街站和华师大站,两站管理员给出的下班时间都不一样,一个说晚9点下班,之后不能借车,一个说晚8点半下班。

一名管理员说,公司对人工值守站的管理并不严格,稍微提前下班没有关系。

而部分电子自助站,由于没有通电市民无法借车还车。去年7月18日,记者骑自行车至武昌岳家嘴立交附近站点,虽有智能机但刷卡却没有效果,找到管理员后才得知这里并未通电。

目前,不少站点采用电子自助系统,管理员主要忙着做站亭的生意,对市民还车并不检查,导致不少坏车存于站点中。7月18日上午,记者从翠柳街沿中北路一直骑行到中南二路,沿路租用5辆自行车,其中有3辆自行车都有不同程度的毛病,一辆自行车脚踏板被人踩斜,一辆链条明显有问题,骑行十分费力,还有一辆骑上去咯吱作响。

汉口紫润明园的胡小姐说,自己第一次租车就租到一辆“破车”,需要不停踩踏板才能开动,车龙头还是歪的,“感觉比跑步还累。”

此外,没配车锁,也让许多市民不便。不少市民表示,车上没配锁,途中想上厕所或去超市办点事都不行,只能在站点之间骑行,用处不大。

调查

一些车成私家车

有人反映:很多公共自行车在一些小区或单位里长时间停放着。“有辆公共自行车,从2013年春节前就一直停放在公寓里。”武汉大学弘博公寓工作人员李俊向记者反映。

记者来到广八路弘博公寓,看到院子里挨院墙停着的一排自行车中,最内侧角落里正是一辆绿色的公共自行车,车身已积上灰尘。截至记者调查时,这辆车已在此停放几个月了。

市民陈绍平说,他每天清晨5点多去东湖锻炼,发现梨园大门附近一院子里,有辆公共自行车已停放了一个多月。他将这一情况告知公共自行车运营公司,却一直没有人前去处理。

汉口的梅先生反映,在发展大道天梨豪园小区门口,有辆公共自行车停放了20多天没人管,武汉动物园附近的香榭琴台小区内,有辆崭新的公共自行车也停放了一个多月。

知情人士透露,近半的公共自行车被私人长期霸占成了“私家车”。

汉口一市民董琦从2009年就开始租车,他告诉记者:“有次我在站亭智能系统上刷卡借车,发现柜子里只有芯片卡,没有钥匙。”他这才发现,少数市民故意将芯片和钥匙分离,这样几乎可以不受时限地把车霸着。

董琦说,到后来,一些市民连这些“歪脑筋”都懒得动,索性租车就不还了,反正一张租车卡被锁了也没什么关系。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