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沼气项目早已验收了,但是至今没有一户用上沼气,有些甚至还是半拉子工程,这样的工程有什么用?”2010年,榆中县园子岔乡柏木村沼气项目开建,对于这个环保又节能的新鲜事物,村民们给予了极大热情和支持。但是没想到的是,热闹过后,沼气池却成了摆设,能看不能用。
百姓质疑:沼气池为什么成了“摆设”?
“那时候说是要建沼气池,大家热情都很高,觉得这是个大好事。”对于当年修建沼气池的情景,许多村民至今记忆犹新。时至今日,沼气池建设工程早已结束,但对于绝大部分村民来说,沼气池的建设除了让家门口多了两口废井之外,几乎没有任何作用。12月1日,记者走进柏木村进行了探访。得知记者是来了解沼气池项目时,村民们纷纷介绍情况,并将记者拉到家中实地查看。
在村民魏女士家中记者看到,两口建成的沼气池,一口装满了积存的雨水,另一口空空如也。魏女士告诉记者,这就是2010年建成的沼气池,当时所有修建的材料以及人工都是政府提供的,沼气池建成后,施工人员却没有进行最后的管道入户铺设工作便离开了。
“没有管道,我们怎么用,自己铺设又不懂,弄不好还会有危险。”对此魏女士颇为不解,觉得“可能管道铺设需要过段时间才做”。可是一年多时间过去了,迟迟不见有人来铺管道,抱着废物利用的心态,魏女士干脆将其当作水窖来用。
和魏女士家不同的是,沼气池给附近张女士家中带来了不少麻烦。3年前,张女士家的沼气池在一次下雨天发生塌陷,影响到房屋安全。无奈之下,张女士一家人干脆将沼气池填埋了事。
“其间,有上面的人来检查,拍了些照片就走了。”对此,另一村民魏先生告诉记者,自家的沼气池虽然完工了,之前自己也曾试验过,但是由于缺乏专人指导,试验了两次未成功之后便放弃了。在走访中记者了解到,柏木村近半数村民家的沼气池都未铺设管道,许多人家的沼气池建成之后就成了摆设,大多村民将其改造后用作水窖。
“仅我们村沼气池就有60多个,从投入上来说也不是个小数字,但最终却没有投入使用,真不知当时政府是怎么考虑的。”对此,许多村民感到十分不解。
乡政府答复:符合甘肃省废弃沼气池的利用指标
12月2日,榆中县园子岔乡就此事向记者作出答复称,该项目属于甘肃省2010年第一批实施农村户用沼气项目,由省农村能源办批复实施,涉及园子岔乡大岘村75户、柏木村70户。项目于2010年6月开工,于2011年6月全部完成,项目由榆中县能源办派遣技术工作人员指导建设,沼气池相关配套设施(气灶、管线、配件)由县能源办招标购买并配发给农户。工程建设完成后由县能源办统一验收,并由农户签字确认。
沼气池建成后,需各种牲畜的粪便作原料提供沼气。起初大部分农户在尝试使用,但随着园子岔乡百合产业不断发展,农户家养殖牲畜的越来越少,加之2012年与2013年气候大旱,沼气池的各种原料也供不上,就逐渐淡化了沼气池的使用,截至目前,沼气池大多演变为储存雨水的人饮水窖,这也符合甘肃省废弃沼气池的利用指标。
根据该答复不难看出,在乡政府看来沼气池成“摆设”的主要原因是原料供不上和产业调整所致。但对此,许多老百姓却指出,乡政府提出的两点原因虽然存在,但这都是基于沼气池全部建成并投入使用的前提下,事实上这些沼气池中,有近半数就没完工,何谈沼气原料不足。同时,对于乡政府提出的大部分农户在尝试使用一事,许多村民质疑道:“两三户也叫大部分?尝试使用,有一家尝试成功的吗?”
除此之外,对于废弃沼气池改造成水窖一说,更有村民揶揄道:“或许这些沼气池在建设时就已经被定位为废弃沼气池了,如果这样,当初就不该修沼气池,应该直接修成水窖,还能省去老百姓改造的精力。”文/图兰州晨报记者薛长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