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石油海外扩张遇阻 定价谈判权才是关键
责任编辑:chinalng    浏览:1135次    时间: 2009-09-16 12:27:37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中石油的海外扩张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畅。原以为峰回路转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由于价格问题无限期搁置,好不容易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澳大利亚项目上签下大单合同却由于高昂的交易额陷入“高价门”之上,再度引起国内舆论的关注。 根据8月签订的双方协议,埃克森美孚(Ex..

分享到:

中石油的海外扩张之路并没有想象的那么顺畅。原以为峰回路转的中俄天然气谈判由于价格问题无限期搁置,好不容易和埃克森美孚公司在澳大利亚项目上签下大单合同却由于高昂的交易额陷入“高价门”之上,再度引起国内舆论的关注。

根据8月签订的双方协议,埃克森美孚(ExxonMobil)将从2014或2015年开始的20年内,每年通过该公司在澳大利亚高庚LNG项目向中国石油供应约225万吨LNG。协议签署后,澳大利亚资源和能源部长马丁·弗格森对外声称这笔交易价值500亿澳元,相当于410亿美元。这一消息一出,立即引发了国内媒体对同期印度Petronet公司购买LNG协议的比照和关注。Petronet网站近日发布,根据与埃克森美孚8月上旬签署的协议,将在20年内每年从高庚项目进口150万吨液化天然气。尽管价格并未明朗化,但媒体估算这一交易总额控制在205亿美元左右。接下去的计算是很简单的,中国购买澳大利亚高更项目中的液化天然气,折算单价为918美元/吨,而印度同期购买同质天然气单价在683美元/吨,明显低于中国的购买价格。为此,中国在这一项目上将多花费上百亿美元。

针对如此大的售价差异,中石油再次以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性排除了对公众的解释诚意:合作协议只能确定了双方长期贸易的价格机制。“第一是这个机制遵循了当前国际LNG交易中的通行规则,反映交割当期国际能源市场的价格水平,第二是经过双方长期谈判形成的。第三是估值渠道的不同,因此来自不同渠道的估值没有可比性。”

按照普通的经济学常识,当消费者具有大规模购买能力的时候,往往会具有更多的谈价还价能力,最后的售价也会低于市场上的均衡价格。但是,奇迹似乎又在中石油身上发生了。拥有更大购买力的中石油与埃克森美孚公司谈判价整整高了印度Petronet售价50%以上。尽管这种情况要比公众这一直观判断要复杂些,比如涉及到国家能源安全的考虑、签订合同的时机以及可能的技术转让可能性等等,但50%的价差似乎应该让中石油领导层认真考评一下此次谈判者的谈判能力。

对于拥有巨大能源消费的中国市场来说,是中石油、中石化手中不可多得的一张王牌,但却屡屡在海外并购和采购案中失手。如果一味地将之归结为国家能源安全,那么未免有些牵强附会之嫌,我们总不能为那些见不到摸不着的事频频买单吧!暂不说国内能源储量空前匮乏的日本在近半个世纪内的各项成功,就说眼前的印度Petronet公司在同期同质项目的比较,我们都应该为中石油、中石化所构筑的“马其顿防线”捏一把汗:代价高昂但其效果一般。

当然,这也不是排除中国在石油和天然气战略上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对于中国这一世界上最大的转型经济体,构建一个独立的长期能源战略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这同样也排除这些战略实施的最佳时机,总不至于像普通散户一样进行追涨杀跌的非理性购买行为。之所以把能源储备的决策从消费者个人转移到国家或者国企层面来完成:一是因为消费者对国际市场的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不及国家法人,避免大多数消费者在购买决策上的非理性倾向;二是由于消费者并不具有国家法人的资本规模优势,化零为整,集中优势实现能源市场的规模优势。

再加上上述所说的经济学常识,中国本应该在能源市场定价机制谈判上拥有更强大的谈判能力和更大的讨价还价空间,由此也能掌握住国际能源市场价格的波动节奏和内在规律。如何寻找并开发潜在市场的需求,不仅是各国政府亟须解决的问题,而且也是各大跨国公司寻求生存之道的关键所在。而坐拥世界上第二大石油天然气消费大国的中国在目前全球性经济危机赢得一次难得的发展机遇,无论海外并购,还是更多更深入地参与到国际事务。从力拓的戏剧化转变、中石化收购瑞士Addax石油公司等一系列动作中可窥见这一端倪。但遗憾的是,我们并没有看到具有“天时”、“地利”的中国大企业或者相关机构紧抓这一千年难逢的机会,取而代之的却是那些更加笨拙、更加昂贵的保守性行为。

或许中石油还能暂时用国家能源安全战略为其与埃克森美孚这单410亿美金的高昂天然气交易辩护,但问题是下一单交易呢?国家的能源战略究竟需要多少单这样高昂交易所构筑的防线呢?

很显然,问题的关键并不在于此单交易的总额和为防御性国家能源战略安全所作的陈词滥调。作为一个健康、可持续的国家能源战略,必须审时度势,利用地利,抓住天时,更加积极地融入到国际能源市场的定价谈判机制中,为接下去的中国经济复苏构筑一个坚实的、进退自如的国家能源战略。显而易见的一个事实,防御并不意味着稳固,而进攻并不意味着放弃防御。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便是构筑中国当前能源战略体系的方向性基点,也是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的重要战略思路。

(作者工作单位: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