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讯 -> 可燃冰要闻
蓝鲸1号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开采
关闭

    高端海工装备是一个国家制造业水平的体现。新中国成立七十年来,几代烟台人攻坚克难、接续奋斗,推动烟台海工制造水平不断提升。作为烟台高端海工装备的杰出代表,中集来福士建造的全球首座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承担了我国首次海域可燃冰开采任务。今天的《烟台创造的新中国第一》我们来了解蓝鲸1号完成我国首次可燃冰开采。

    201

      在烟台芝罘岛中集来福士生产基地,停泊着目前世界上最大最先进的超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蓝鲸1号”。这座海上“巨无霸”自重达到43000吨,长117米,宽92.7米,高度相当于37层楼,甲板面积等于一个标准足球场,平台的最大作业水深3658米,最大钻井深度15240米,配置了高效的液压双钻塔和全球领先的DP3动力系统,适用于全球深海作业和能源勘探,具有极强的抗击风暴能力。

      正是因为先进的技术和安全性能,“蓝鲸1号”被中石油海洋工程公司租赁参与南海可燃冰开采。2017年3月,经过8个多月的调试改装,“蓝鲸1号”搭载着一支由200多名中外技术工程人员组成的团队启航前往南海神狐海域,开启我国首次可燃冰开采。可燃冰也称天然气水合物,是世界公认的高效清洁能源,由于特殊的存在方式和分布范围,开采利用一直是世界性难题。而在中国南海,频发的台风和海面下涌动的内波流也给可燃冰开采增添了更大的难度。

      “蓝鲸1号”动力定位师刘腾飞对记者说:“在台风季节作业,最早台风三月份就可以形成,一直可能要持续到九、十月份。特别是内波流的话,就是(海平面下)突然间来这么一股强流,平台应急如果不到位的话,可能它就漂移了。”

      不仅如此,随着“蓝鲸1号”模拟开钻,随着各项数据的反馈,一个难题又摆在了大家面前。“蓝鲸1号”钻机队长马克说:“岩层属于泥沙岩层特别软,我们的钻机防喷器和隔水管有300多吨,所以岩层不能提供足够的支撑力。”

    202

      预定作业海域水深达到了1200米,但钻机作业点位却是纵深只有一百多米的泥沙质岩层。在这样的海床上钻探无异于“豆腐上打铁”。如果操作不当,会导致可燃冰溶解,大量甲烷气体被放出,酿成生态灾难。为了确保安全,技术团队对固井液配比进行一百多次测试,确保固井作业顺利完成。2017年3月28日,“蓝鲸1号”开始布设隔离套管,固井工作一次成功,随着钻井缓缓下放,可燃冰开采工作正式启动;5月10日可燃冰开采试气点火成功;5月17日经过七天的连续开采,“蓝鲸1号”总产气量突破十一万方......可燃冰开采成功的消息振奋了国人、也震惊了世界,党中央、国务院发来贺电,向可燃冰开采参研参试单位表示祝贺。

      “蓝鲸1号”上,开采团队的每一个人都为此兴奋不已,就在大家欢呼雀跃的时候,一场更严峻的考验却悄然而至。伴随着可燃冰开采的持续进行,神狐海域也迎来了台风季节。6月10日,“蓝鲸1号”开采作业进行到第31天,天气预报突然传来预警,强热带风暴“苗柏”两天后抵达“蓝鲸1号”作业区域,风力将达到七到八级。

    204

      随着海上风浪的不断加剧,周围海域作业的平台已陆续停工撤离,“蓝鲸一号”撤离还是继续作业?会议室里大家争论不休。“我们进行了分析,在模拟器上进行了模拟。平台是可以在这种天气状况下保持我们的位置的。”刘腾飞说。

      技术人员的信心来自于平台上先进的DP3动力定位系统。据“蓝鲸一号”船长乌尔夫介绍:“我们的动力系统是世界上最先进的,它可以结合传感器接受的海况信号和卫星定位,通过8台推进器来保持平衡,分流台风带来的影响,保持住平台的位置。”

    205

      乌尔夫船长说服了忧心忡忡的客户,可燃冰的试采工作继续进行。然而,出人意料的是6月12日凌晨3点“苗柏”风暴突然增至11级,瞬时最大中心风力已达到十二级,而“蓝鲸一号”正位于风力最强的风暴眼上。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故,一向沉稳、经验丰富的瑞典船长也不免有些担心。“风暴的等级有点出乎我们意料。我们很担心发电机跳电,如果是这样平台就有可能保持不住位置,发生漂移。”乌尔夫说。

      一旦平台漂移超过22米,或者倾斜度超过2°,钻采管道都有可能断裂。如果出现异常状况,船长乌尔夫只能按动“紧急解脱”键,终止可燃冰的试采。蓝鲸公司项目经理贺国强说:“紧急解脱这口井马上就要作废掉了,就没法取出一些比较关键的核心数据来支撑后续的研究方向了。”

    207

      暴风中,经过DP3动力定位系统的快速运算,不到30秒,“蓝鲸一号”底部的八个螺旋桨自动调整方向、马力,稳定平台。直至次日凌晨六点“苗柏”离开,“蓝鲸1号”最大位移只有11米,可燃冰开采工作一直没有间断。自5月10日试采点火成功到7月9号关井,60天的时间里,“蓝鲸1号”累计产气30.9万立方,创造了产气时长和总量两项世界纪录。为我国实现天然气水合物商业性开发利用提供了技术储备,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优化我国能源结构提供了战略保障。


    相关阅读
    内容加载中……
    Copyright@http://www.cnl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浙ICP备16044680号-3 Powered by CNLNG V8.0 Code © 2007-2016 液化天然气(LNG)网-Liquefied Natural Gas We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