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临界COSTCO/发电系统在低温回收领域具有很大的优势,这是因为CO2临界参数较低(临 界压力为7. 38 MPa,临界温度为31.1°C),很容易实现超临界状态,使热源的放热温度曲线和CO2吸热温度曲线达到很好的匹配,提高了热力循环的平均吸热温度,具有较高的能源转换效率⑴。Chen等研究了应用于低温余热回收的TCO2动力循环的性能,并与有机朗肯循环(ORC)做了比较,发现在相同热源条件下回收低品质余热,TCOz动力循环比 ORC的净功率大⑵。之后,有学者开始将TCOz循环和其他热力系统集成在一起,以提高总的能源利用效率。文献[3-5]均设计了太阳能驱动的TCO, 循环,以实现低温热源的多级利用。Lin将TCO2 循环用于燃气轮机的余热回收⑹。近期,Wang等提出将TCO2循环作为底循环,与超临界CO2布雷顿循环(SCO,循环)结合起来,将SCO2-TCO2联合循环应用于反应堆系统,研究结果显示系统热效率可达到45.92%,比单独SCO2循环热效率提高了 4 %和。
但是,由于CO?的临界点温度非常接近于环境温度,用冷却水对co2进行冷凝有一定的限制,并且tco2循环中冷凝温度仅略低于C02的临界点温度,限制了 tco2循环的回收热效率,因此需要使用更低温度的冷却剂去冷凝CO2o LNG因为温度接近于112 K( —1610),已作为CO?的冷却剂被用在热力循环中
针对上述问题,本文提出了一种以LNG为冷源的SCO2-TCO2冷电联供系统,应用于反应堆系统,实现对外输出电能和制冷量。作为顶循环 SCO2循环采用分流再压缩式布雷顿循环,比简单的SCO2循环具有更高的热效率,底循环采用TCO2 循环,实现对顶循环的余热回收。TCOz循环采用 LNG对工质进行冷凝,由于冷凝温度较低,泵出口的CO?温度低于环境温度,因此在循环中加入一个预热器,作为制冷器来回收CO,的冷能,以产生制冷量。文中对该冷电联供系统建立了数学模型,并进行了热力学分析和畑分析。
1系统描述
1.1循环流程
图1给出了以LNG为冷源的SCO2-TCO2冷电联供系统的示意图,该系统包括SCO2顶循环和 TCO2底循环两个子系统,图2给出了系统的温-嫡
图1以LNG为冷源的SCO2-TCO2冷电联供系统流程图
SCO?顶循环包括反应堆、透平、2个压缩机、低温回热器、高温回热器和预冷器7个主要部件。如图1所示:一部分CO2气体通过一级压缩机被压缩至高压,在低温回热器中预热至二级压缩机出口温度,并与二级压缩机出口的CO?气体混合;混合后的CO2气体继续在高温回热器中加热,然后经过反应堆加热至循环最高温度;高温的超临界C02气体进入SCO?透平膨胀做功,输岀电量,之后CO,气体分别在高温回热器和低温回热器中换热;经过低温回热器的CO,气体分流,一部分CO?气体在二级压缩机中压缩,另一部分CO?气体在预冷器进一步降温,将热量传递给tco2底循环。
TCO2底循环包括透平、冷凝器、泵、制冷器4 个部件。工质经过预冷器吸收来自SCO?顶循环的低温热量,形成高温的CO2,然后进入TCOz透平膨胀做功,输出电量。透平排气在冷凝器中冷凝, LNG作为冷源。LNG成为气态后可进一步利用,
1.2数学模型
为了简化系统的数学模型,本文做了如下假设:
(1) 系统处于稳定流动状态;
(2) 系统中的设备与环境不进行换热;
(3) 换热器与连接管道的压力损失可忽略不计;
(4) 冷凝器出口的工质为饱和液态。
基于以上假设,根据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可以对各设备建立数学模型。
表2给出了整个系统畑输入、畑输出及各个设备的畑损失,从表中可以看出,系统的畑输入包括反应堆提供的热量畑和LNG提供的冷量畑。冷凝器中的畑损最大,这是由冷凝器入口较大的温度差引起的,并且温度差越大,畑损越大⑷。因此,可以通 过升高LNG入口温度来减小冷凝器中的畑损,可将LNG先通过其他方式进行预热,例如用于干冰生产过程,然后再对SCO2透平的排气进行冷凝,实现LNG冷能的多级利用。经过计算,如果将LNG 入口温度增加至一70 2,冷凝器的婦损将会从 91. 94 kW降至16. 54 kW,整个循环系统的畑效率将从40.83%增加至59.02%。同时,由于系统中制冷器的增加,减小了预冷器冷热流体的温差,从而降 低了预冷器的姗损。
表2系统畑输入、畑输出及各个设备的畑损失
参数 | 项目 | 娴/kW | 占总畑比例/% |
畑输入 | 反应堆 | 132.46 | 54. 14 |
冷凝器 | 112.22 | 45.86 | |
娴输出 | 系统净输出功 | 99. 90 | 98.11 |
| 制冷娴 | 1.92 | 1.89 |
| 一级压缩机 | 1.92 | 1.35 |
| 二级压缩机 | 1.83 | 1.28 |
| 反应堆 | 22.32 | 15. 62 |
| sco2透平 | 6. 14 | 4. 30 |
| 高温回热器 | 4.69 | 3. 28 |
畑损 | 低温回热器 | 3. 93 | 2. 75 |
| 预冷器 | 2. 09 | 1.46 |
| 增压泵 | 0. 88 | 0.61 |
| 冷凝器 | 91.94 | 64. 36 |
| tco2透平 | 6. 56 | 4.59 |
| 制冷器 | 0. 56 | 0. 39 |
图3给出了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的升高,系统净输出功增加。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升高意味着换热器出口冷流体温度升高,热流体出口温度降低,在反应堆吸热量不变的情况下,SCOz循环中系统工质质量流量增加,系统做功增加,而制冷量随着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的增加而减小。这是因为预冷器入口工质温度降低,引起TCO2循环中的工质质量流量相应减小,因此制冷量减小。另外,由于系统净输出功的增加量大于制冷量的减小量,因此系统热效率增加,同时也使得系统的畑效率增加。
图3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4给出了 SCO2透平膨胀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当SCO?透平膨胀比增加时, 系统净输出功增大,这是由SCO2透平膨胀功、压缩机(一级和二级)的耗功和TCO,循环净输出功三者共同作用所致。随着SCO,透平膨胀比的增加, sco2透平膨胀功增加,但压缩机的耗功增加,一级压缩机的工质质量流量减小,引起tco2循环中工质质量流量减小,从而tco2循环净输出功减小,但是sco2透平膨胀功的增加量大于压缩机耗功的增加量及TCOz循环净输出功的减小量之和。另外, 制冷量也随着sco2透平膨胀比的增加而减小,这是由于TCOz循环工质质量流量减小所致。当 sco2透平膨胀比增加时,系统的热效率随之减小, 这是由系统净输出功、制冷量共同决定的,但制冷量 变化幅度较大,占主导作用。最后,系统的畑效率随 scoz透平膨胀比增加而增加,这主要是由系统输入冷畑量大幅度减小引起的。
100r1120
图4 SCO2透平膨胀比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5给出了 TCO,透平进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从图中可以看出,随着TCO2透平进口压力的升高,系统净输出功率先增加后降低,存在一个最优 压力使得系统的净输出功率最大。随Teo?透平进口压力升高,TCO2循环工质质量流量相应增大, tco2透平膨胀功增大,但是增压泵的耗功也相应增加。系统净输出功率开始增大是因为TCOz透平膨胀功增大量大于增压泵的耗功,系统净输出功率开始减小是因为TCO2透平膨胀功增大量小于增压泵的耗功。另外,随TCOz透平进口压力升高,增压泵出口压力升高,使得制冷器入口温度升高,制冷量减少,但是由于TCO,循环工质质量流量也在增加, 因此在二者共同作用下系统制冷量先减小后增加。 当TCO2透平进口压力升高时,系统热效率先减小再升高再减小,变化幅度比较小。这主要是因为系统净输出功和制冷量共同作用的结果,刚开始制冷量起主要作用,后来系统净输出功起主要作用。随
着TCO2透平进口压力升高,系统娴效率也呈现先减小再升高再减小的变化趋势。这是因为系统畑效率受到系统净输出功、制冷畑以及LNG冷畑输入量三者的共同作用,而LNG冷畑输入量随TCO2 透平进口压力升高一直呈现增大趋势,所以刚开始系统净输岀(动力+制冷)变化起主要作用,系统畑 效率变化趋势与系统热效率变化趋势一致,后来 LNG冷畑输入量变化起主要作用,导致系统畑效率
呈减小趋势。
PJMPa
图5 TCOz透平进口压力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图6给出了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随着冷凝温度升高,系统的净输出功减少,这是因为 tco2透平出口压力升高,tco2透平膨胀功减小。制冷量随着冷凝温度升高而降低,是因为制冷器入口工质温度升高,从而吸热量减少。由于tco2循环中做功与制冷量均减少,则系统热效率也相应减小。另外,从图6中还可看岀,当冷凝温度升高,系统畑效率先减小后增加。这是因为当冷凝温度升高时,LNG出口温度降低,即LNG向系统输入的冷畑量减少,且变化幅度小于制冷端的减少量,所以系统畑效率开始先减小;系统畑效率后来增加是因为 LNG向系统输入的冷畑量的减小量大于制冷畑的
TJX:
图6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
3结论
(1) 由于本文使用LNG作为冷源,降低了 TCO2循环中CO2的冷凝温度,增加了透平的膨胀功,从而提高了系统的热效率,系统的热效率(动力) 在文中给定的条件下达到了 54. 47%。
(2) 通过畑分析模型可以对系统各设备畑损进行分析,为系统的性能改善及优化提供了依据。减小换热器的两端温差,合理选择LNG入口温度,有利于减小换热器的畑损,提高系统畑效率。
(3) 随着SCO2透平膨胀比增加,系统热效率降低,但系统畑效率增加;随着高温回热器换热效率的 增加,系统热效率和畑效率均增加;TCOz透平进口压力及冷凝温度对系统性能的影响规律则较为复杂。
目前,对以LNG为冷源的SCQ-TCQ冷电联供系统研究处于热力学基础计算阶段,下一步需要考虑经济成本、系统安全稳定性等诸多问题,为实际系统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 王江峰.基于有机工质的中低温热源利用方法及其热 力系统集成研究[D].西安:西安交通大学,2010.
[2] CHEN Y, LUNDQVIST P, JOHANSSON A, et al. A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carbon dioxide transcritical power cycle compared with an organic Rankine cycle with R123 as working fluid in waste heat recovery [J]・ Applied Thermal Engineering, 2006 > 26 ( 17/18 ): 2142-2147.
[3] WANG Jiangfeng, ZHAO Pan, NIU Xiaoqiang, et al. Parametric analysis of a new combined cooling, heating and power system with transcritical CO2 driven by solar energy [J]. Applied Energy, 2012, 94; 58-64.
[4] SUN Zhixin, WANG Jiangfeng, DAI Yiping. Exergy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 hydrogen production process by a solar-liquefied natural gas hybrid driven transcritical CO2 power cycle [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ydrogen Energy, 2012, 37 ( 24 ) : 1873118739.
[5] XIA Guanghui, SUN Qingxuan, CAO Xu, et al. Thermodynamic 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of a sola广 powered transcritical CO2 (carbon dioxide) power cycle for reverse osmosis desalination based on the recovery of cryogenic energy of LNG (liquefied natural gas) [J]. Energy, 2014, 66: 643-6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