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氧化碳减排与回收利用(三)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20551次 时间: 2010-08-08 03:29:30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3.4.2 化工化肥行业的回收利用成果显著 在化工化肥行业,在传统的工业产品生产中,二氧化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原料,例如生产纯碱(Na2C03)、小苏打(NaHC03)、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03)、颜料铅白等,就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例如,2007年我国尿素5368.57万..
3.4.2 化工化肥行业的回收利用成果显著
在化工化肥行业,在传统的工业产品生产中,二氧化碳一直是一种重要的原料,例如生产纯碱(Na2C03)、小苏打(NaHC03)、尿素[CO(NH2)2]、碳酸氢铵(NH4HC03)、颜料铅白等,就消耗大量的二氧化碳。例如,2007年我国尿素5368.57万吨,每吨尿素耗二氧化碳0.785吨;生产碳酸氢铵1235.15万吨,每吨碳酸氢铵要耗0.633吨。二者相加每年要耗掉近5000万吨。
另一新兴的化工产品醋酸消耗二氧化碳也是很可观的。2007年醋酸产量162.8万吨。约占世界118.9%。预计2010年,我国将新增醋酸产能680万吨左右。由于新的生产方法是甲醇与一氧化碳的羰基化反应,其中一氧化碳是要由二氧化碳作原料之一进行生产而得的。
3.4.3利用二氧化碳作气化剂制高纯一氧化碳意义重大 由上海化工设计院为主开发的以焦炭为原料,二氧化碳和氧为气化剂的部分氧化还原法连续气化制备粗CO气,采用组合装置对粗CO气进行净化精制,生产高纯CO气的新工艺技术在世界上首先由我国实践了工业化,为工业生产高纯CO开辟了新的原料路线和生产路线,该技术成果在一切需要高纯CO的工业领域和CO2废气综合利用方面均有实际应用价值,应用前景广阔。对于一个生产10000标米3/小时CO(纯)装置而言,使用CO2作气化剂,每年可节约标煤13440吨,其节能量是相当可观的。可以预见,随着羰基合成工业的发展和高纯CO需求领域的不断扩大以及能源和环保方面对综合利用CO2的需求,该技术成果将会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
3.4.4中国特色的甲醇和二氧化碳产业链基本形成 下图就是中国特色的甲醇和二氧化碳产业链,其中碳酸二甲酯(DMC)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命名为“绿色”的精细化工产品。它在常温下是一种无色透明、微有甜味的液体,熔点4℃,沸点90.1℃,难溶于水,几乎可以与所有的有机溶剂混溶,由于它具有优良的溶解性能,且溶点和沸点范围窄,粘度低,同时具有较高的蒸发温度和较快的蒸发速度,还无毒。因此,它是替代苯、甲苯、二甲苯、醋酸乙酯、醋酸丁酯、丙酮、卤代烷烃等有毒溶剂的环保型溶剂,用于涂料、胶粘剂、农药和医药等行业,有广阔的市场。它又是MTBE、硫酸二甲酯的甲基化剂、光气的羰基化剂最好替代品。以碳酸二甲酯为原料,采用非光气法生产聚氨酯,也具有近百万吨/年的市场需求。
3.4.5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发展有机产品前景广阔
目前开展利用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化工研究主要有以下几方面新进展:
(1)二氧化碳转化成乙醇技术;
(2)二氧化碳和氢合成甲醇;
(3)以二氧化碳原料为羧化剂制取系列化有机产品;
(4)CO2甲烷化;
(5)天然气和二氧化碳转化成二氧化碳和氢;
(6)用二氧化碳生产双氰胺;
(7)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丙烯酯;
(8)由二氧化碳/甲烷制取二甲醚(DME);
(9)用二氧化碳生产碳酸乙二醇酯;
(10)用二氧化碳合成乙烯。
以上是部分例子,正在开发的还有很多, 以二氧化碳为原料发展有机产品前景十分广阔。
4 结 语
在2008年9月19日结束的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二氧化碳减排和绿色化利用与发展研讨会上,专家表示,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不仅是履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京都议定书》的最佳途径,也是缓解石油资源逐渐匮乏和发展低碳经济的策略。若2020年能通过二氧化碳绿色化利用将360万吨二氧化碳转化为1300多万吨精细化工产品和功能新材料,每年可增加二三千的产值。
我们坚信,“十七大”提出的“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实现经济社会永续发展”的目标一定能实现。
参考文献:
[1] 第十届中国科协年会第18分会《论文集》.2008.09.19
[2]《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2007.06.04.
[3]《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政策与行动》.2008.11.06
[4] 《我国发展低碳经济须破两重关》.中国化工报.2008.11.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