页岩气产业“虚假繁荣”?(三)
责任编辑:hylng    浏览:3965次    时间: 2014-02-05 10:05:23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中国策略】  “三桶油”已有动作  中国政府对页岩气的政策越来越清晰、细化。随着新一轮页岩气招标正式启动,国内页岩气投资的热情将再次被点燃  “不管会不会改变未来的能源政治版图,不可否认,至少到现在为止,美国的页岩气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林伯强..

关键词:页岩 产业 虚假 繁荣
分享到:

【中国策略】

  “三桶油”已有动作

  中国政府对页岩气的政策越来越清晰、细化。随着新一轮页岩气招标正式启动,国内页岩气投资的热情将再次被点燃

  “不管会不会改变未来的能源政治版图,不可否认,至少到现在为止,美国的页岩气带来的改变有目共睹。”林伯强认为,基于此,其他国家不会放弃对页岩气的勘探和开采,尤其是中国,“因为,目前在雾霾天、能源消费结构转型、降低对煤炭依赖等大背景下,中国不得不提高天然气的产量,而页岩气显然是可控范围内最好的‘帮手’之一”。

  德国西门子能源业务部门的一位专家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页岩气作为低碳气体能源,其未来的发展潜力巨大,对中国能源结构实现从高碳到低碳转型有着重大意义和深远影响。

  “中国页岩气的储备,甚至比美国还要大。根据EIA的数据,中国可开采潜力是36万亿立方米,远高于排名第二的美国的24万亿立方米。”富唯纳说,“我觉得,中国领导层在页岩气开发上,应该要有更多的举动。因为这有利于解决中国面临的可持续性发展和气候变化问题。同时,由于页岩气资源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发页岩气有助于推进中国的西部战略。

  各方信息显示,中国官方已在布局页岩气资源。2011年12月30日,国土资源部将页岩气列为中国新的独立矿种。仅隔3个多月,国家能源局就发布了《页岩气“十二五”发展规划》,这让页岩气发展战略上升到国家层面。2013年10月30日,国家能源局下发《页岩气产业政策》,给出了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大补贴”:建立健全监管机制、出厂价实行市场定价等。

  “包括之前的补贴政策和文件,全都是为了企业能积极参与到页岩气开发和开采领域。”林伯强说,“美国页岩气成功的经验是,在政府补贴下,更大程度让市场和企业参与到开发建设之中,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开发模式,而不是光靠政府引导。”

  中国石油化工集团新闻发言人吕大鹏此前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确认,中石化看好页岩气市场的潜力,但他们会在看清市场情况后,谨慎开发。

  事实上,中国的“三桶油”在页岩气资源最集中的四川省都有动作。2013年11月12日,中石化在官网宣布,重庆涪陵地区投资的页岩气项目正式升格为“国家级示范区”。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西南油气田公司高层去年年底对路透社称,将争取于2015年在四川盆地实现页岩气规模效益开发,“达到年产气量10亿立方米,为页岩气快速发展奠定基础”。

  “能源的开采本就是一场资本盛宴。”有专家称,不光是在上游领域,设备制造、能源服务等领域,资本同样将关注中国的页岩气开发。

  【技术争议】

  水力压裂法得与失

  页岩气最大的隐忧是“水力压裂活动或增加地震风险”。更有观点质疑,美国页岩气革命或是一场“骗局”

  一片赞歌中,不是所有人都看好页岩气领域的投资。“中国有很大的页岩气储量,但很难开采。”伊梅尔特称,中国开采页岩气“非常需要先进的技术”。

  伊梅尔特的表态涵盖了两层含义。一方面,中国本身的地质环境,与美国并不相同。与美国最易开采的“海相”地貌相比,中国的页岩气条件更多的是“陆相”或“海陆结合”,适用于美国地貌的开采设备不一定适合中国。但中国工程院的一份最新报告显示,“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些页岩构造其实和美国具有一定的可比性,据初步评价,技术可采资源约8.8万亿立方米。”

  另一方面,中国的技术实力尚不够。“这一点是‘硬伤’,但也在改进。”林伯强说。

  2011年,中石化曾收购了美国页岩气企业切萨皮克的两处页岩气资产,这被林伯强认为是“技术储备”。

  普氏能源资讯电力集团总经理James H.Simpson认为,无论对于国有企业还是民营企业,获取页岩气开采技术不一定非得通过收购完成,“也可以通过合作方式获得”。

  相比于技术,对页岩气更大的争议实际上在于“水力压裂法”。有报道称,水力压裂技术除了对地貌造成破坏外,还需添加大量的化学药剂和使用大量的水资源,这会造成地下水污染问题,还可能对空气中臭氧标准产生潜在的负面影响。

  普氏能源市场资讯亚洲副总编蔡淑萍曾对《国际金融报》记者直言,“中国暂不要急着开发页岩气。目前中国还有石油资源,且石化业的发展也比较迅猛。未来,可等现存的石化资源用完了,再去借鉴国外页岩气的得失,进一步开发中国的页岩气资源。”

  “现在还没有绝对的证据证明水力压裂法会对环境造成极大破坏。”林伯强说,“对中国来说,首先要看到的是页岩气确实取得了成功,但同时我们也要及时更新信息,如果产生什么问题,可立即停止。”

  更大的质疑认为,美国页岩气革命是骗局。《纽约时报》2011年的一篇报道称,美国石油工业表面乐观,但“在私下里却对页岩气持怀疑态度”。《纽约时报》称,“页岩气泡沫迟早会崩溃。”

  更有媒体将页岩气产业比作下一个“两房危机”。有报道称,“美国页岩气产业的兴起得益于国际资本的大规模进入,但资本的进入掩盖了页岩气产业的巨大资源递减率(一些气井的寿命往往只有一至两年)这一最大问题。”记者 黄烨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