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随着“上书”事件的关注度升温,署名的26位专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外界种种猜测,26位专家中的一些人士选择沉默。《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的发起人之一、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博士,却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记者的..
随着“上书”事件的关注度升温,署名的26位专家被推到了舆论的风口浪尖。对于外界种种猜测,26位专家中的一些人士选择沉默。《开发车用动力技术、尽快减轻交通能源压力的建议》的发起人之一、原美国福特汽车公司高级技术专家杨嘉林博士,却非常痛快地答应了记者的采访要求。因为在他看来,氢能源汽车确有可质疑之处,26位专家联名“上书”并非出于自己的研究利益,而是考虑到目前我国汽车行业节能减排的迫切需求。
■ “氢能源”只是一种燃料 杨嘉林说:“所谓的‘氢能源’只不过是一种燃料,氢气本身并非能量的源泉,只是能量的载体。”氢气并不是像石油、煤炭、风力或太阳能一样自然存在,它需要从化合物中分解出来。目前绝大部分氢气都是从石油、煤炭、天然气中提取,将来也可以通过电解水大量取得。无论哪种方式,氢的制取必然要消耗其他能源。根据能量守恒定律,制取“氢能源”的过程绝不可能产生更多新的能量,而且能量转化中的损耗也是不可避免的。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目前国内普遍认可的未来汽车发展趋势,如果技术成熟,大规模推广自然需要大量的氢。“氢从哪里来?”杨嘉林问,“还是要从石油、天然气、水这些传统能源中提取。即使将来能发现新的制氢方法,也依然要靠消耗另一种能源来实现。对于解决能源危机,这些方式不会有根本性帮助。” ■ 慎重对待“氢能源”汽车 虽然有不少质疑,氢能源汽车的理念近些年风靡于世。杨嘉林分析,这和整个国际形势大有关系。小布什上台后,美国政府拒绝签署《京都协议》、阻挠国会通过降低油耗的法案,这些行为备受非议。因此布什政府抛出“氢能源”、“氢经济”的口号来转移人们的视线。各大汽车企业也乐于支持配合这种论调,以减少公众要求降低汽车油耗的压力。而且,对于实力雄厚的国外汽车企业来说,投入数亿美元开发氢能源汽车,作为一种技术储备也并非难事。 “氢能源”这一口号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各方人士围绕“氢能源”展开了激烈争论,此后布什政府在此问题上采取了缄默态度。杨嘉林说,从他自己在美国工作多年的经历看来,“氢能源”不过是自由主义盛行的美国社会中各种论调中的一种。中国不应当盲从,对于这种技术路线应仔细考虑,慎重对待。对“氢能源”的研究也应当本着实事求是的客观态度来进行,不应着力给公众渲染一个美好的未来蓝图。毕竟,氢能源汽车还有氢制取、安全性以及氢燃料电池的使用范围等诸多技术难题有待解决。 ■ 提升传统内燃机技术更可行 杨嘉林认为,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汽车还是要依靠燃油行驶。提高燃油效率、降低能耗是汽车行业最主要的工作。 虽然中国在传统的发动机技术上明显落后于欧美日韩,但发动机技术正处于突破的前夜,均质压燃技术将为我们带来无限机遇,它可以将燃油效率提高20%~30%。国外已有新车采用这一技术。如果我们高度重视这方面的技术,政府给予足够的支持,5年内有望实现这一发动机技术的突破。 “关于氢能源的美好愿景给了政府和公众一个错误的信号,导致国内汽车业过于看重氢能源汽车,内燃机技术的提升乏力,这将对我国汽车工业造成非常消极的影响。”杨嘉林博士说,“希望在国家的正确引导下,有实力的汽车公司着重进行内燃机技术的研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