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2010年,我国政府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加上国内外市场向好,2010年国内新能源行业可以用“热火朝天”一词来形容,太阳能、风能、核能百花齐放,相关设备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
2010年,我国政府将新能源列为重点发展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一,予以重点扶持。在政策利好的作用下,加上国内外市场向好,2010年国内新能源行业可以用“热火朝天”一词来形容,太阳能、风能、核能百花齐放,相关设备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受益于新的能源规划,核能领域将在未来一段时间里呈现“大干快上”的态势,行业上下游企业有望从中获益;太阳能领域在国内产能增加的背景下,价格或将走出高开低走的轨迹;风能领域经过多年的自由发展,2011年将转入龙头企业洗牌期,行业有望出现数家在国际上具备影响力的大企业。 2010年顺利打烊,托政策洪福,国内新能源产业一片火热。风能、太阳能、核能等新能源企业利润丰厚,业内戏言:“2010年,企业数钱数到手抽筋。” 2011年,新能源行业或将难现此等百花齐放胜景,行业发展前景将分化。 太阳能:高开低走 2010年太阳能行业可以用“低开高走”来形容,年初多晶硅价格尚在每公斤40-50美元之间徘徊,而到了6月,行情开始上涨。 2010年6月,国内多晶硅的价格涨至每公斤60美元左右,进入7月以后,多晶硅的价格开始节节上升,8月下旬,站上每公斤70美元关口,进入9月,多晶硅现货报价就一举突破了每公斤90美元并一度跃过100美元。而今,多晶硅价格虽有回落,但仍稳定在90美元左右,价格比2010年年初上涨约1倍。 “此轮多晶硅价格的上涨主要因为供求关系发生变化的结果,是市场机制在起作用。”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副理事长孟宪淦表示,今年光伏电池和组件企业订单都不错,从而导致对多晶硅的需求大幅上升,带动了价格的上涨。 据悉,2010年全球光伏产业比预计要乐观得多,绝大部分的电池和组件生产企业为了应付源源不断的订单,不得不满负荷运转,并纷纷扩产。 中国光伏产业联盟秘书长王勃华表示,太阳能电池的市场持续向好,带动上游多晶硅材料需求增加。全球最大的光伏市场德国从2010年7月开始陆续下调光伏补贴,很多系统集成商纷纷赶在补贴下调前完成系统安装,导致市场提前释放,多晶硅市场景气度增高。此外,基于良好的市场预期,我国有不少光伏企业大规模扩产,新增的电池产能加大了对我国多晶硅市场的需求。 在需求增加的情况下,供应却没有增加。 目前我国很多多晶硅生产商发现,接到手的订单远远大于自身的产能。不少多晶硅生产商不仅手中订单充足,而且继续向市场供应多晶硅的能力也有限。其中,乐电天威、新光硅业已经被多晶硅长单锁定,对市场的多晶硅供货量有限。此外,自2010年9月份开始,江苏中能生产的多晶硅主要以满足自己生产太阳能硅片为主,一二级的硅料基本不再进行市场出售,只有少量的三级硅料用于满足老客户的需求。江西赛维LDK有关人士表示,公司生产的硅料也主要是满足自己生产为主。 多晶硅价格猛涨、订单饱满的繁荣景象,使得今年多晶硅企业赚得盆满钵满。 高兴之余,业内专家对明年价格走势心有疑虑。 分析人士表示,预计2010年全球多晶硅产量约为10.2万吨,需求为11.7万吨,供需总体平衡,稍有缺口;预计2011年全球对多晶硅的需求量达14.4万吨,产量为15.2万吨,供需基本平衡,供大于求。多晶硅的价格也可能在2011年出现转折,价格也将由此开始下跌。 国务院参事、中国可再生能源学会理事长石定寰表示,上一轮多晶硅价格暴涨时,我国没有足够的产能,现在我国已经有大规模的多晶硅生产企业,有几万吨的多晶硅材料基地,有这些产能的存在,就有可能抑制价格上涨。此外,石定寰还表示:“长期来看,随着技术的提高,多晶硅价格还应该是下降的。” “高开低走”已成为共识,业内企业现在唯有希望多晶硅价格这个高位运行的“子弹”可以飞得更久些。 风能:非强勿扰 经过近5年每年超过100%的市场扩张,2010年风电市场迎来一个明显的转折点。据中金公司预计,2010年中国风电年新增装机将增长50%,2011-2012年增速小幅放缓至30%。 虽然行业发展速度放缓,但是行业龙头企业并没有受到多大影响。2010年风电行业的大佬们就已开始在利用并购和价格战,抢夺行业的市场份额,挤压中小企业的生存空间。 2010年年初,金风科技对2008年7月中标的甘肃酒泉风电基地瓜州北大桥第四、瓜州干河口第六风电场各20万千瓦风电特许权项目中标金额进行调整,决定将原来的合同金额25.7亿元调至20.7亿元,共计缩水5亿元。 行业龙头企业将质优产品价格拉至与二三线企业同等,进而抢夺市场。事实上,这样的竞争已经产生了效果。目前金风科技、华锐风电、东方电气这三大行业龙头企业市场份额超过60%,风电设备市场显示出集中化趋势。 价格战的硝烟仍未散尽,行业“大佬们”又举起了并购的大旗。 2010年10月,金风科技在香港H股挂牌,募资70亿港元。随后,金风科技发布公告称,将以不超过2亿元向保利协鑫母公司协鑫集团收购协鑫江苏85%股权和协鑫锡林25%股权,并向上海国能投资收购协鑫江苏15%股权。收购完成后,金风科技将持有协鑫江苏100%的股权和协鑫锡林100%的股权。协鑫江苏及协鑫锡林主要生产、组装和销售1.5兆瓦及以上风机叶片,风力发电设备的研究与开发。 2011年,这样的并购或将更多。 临近2010年年底,中国证监会发布公告称已经审核通过华锐风电的首发申请,华锐风电即将登陆资本市场。加上此前已经成功在A股上市的东方电气、金风科技、湘电股份等企业,国内排名前列的风电设备企业均已打通产业和金融的“任督二脉”,各家企业的“内功”已取得长足的进步。 从资本市场上融得的巨额资金,将为风电行业的“大佬们”未来攻城掠地提供充足的炮弹,行业并购整合浪潮正在酝酿。 除并购、价格战外,中小企业还可能失去一个极具发展潜力的新市场。“国内的陆上风电资源已基本被瓜分完毕,未来发展的空间不大,未来风电产业的蓝海在于海上。”浙江运达风力发电公司华北区域经理金立萍表示。 但这个市场并非任何企业都可以染指的。根据2010年3月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布的《风电设备制造行业准入标准》征求意见稿,海上风电机组生产企业必须具备生产单机容量2.5兆瓦以上、年产量100万千瓦以上的能力,并要求有一台海上风机的运行业绩。从目前我国的风电整机现状来看,能够达到上述标准的整机制造厂商不超过10家。 据悉,目前在此领域展开研发的只有寥寥几家,其中,湘电股份生产的全国首台5兆瓦风机下线,成为大功率风机第一个吃螃蟹者。华锐风电完成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风电机组。金风科技董事长武钢向记者表示,该公司6兆瓦风机正在研发中。近日,该公司拟增资5.5亿元至江苏金风用于实施6兆瓦级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组的研制、上海试验风电场及海洋风电工程项目。 根据《标准》以及现在的实际情况,未来海上风电的“绣球”很可能抛向金风科技、湘电股份、华锐风电、东方电气、上海电气、长征电器等行业龙头企业,海上风电或现强者通吃的局面。 2011年,风电行业非强勿扰。 核能:大干快上 上世纪90年代,秦山核电站诞生,我国结束了无核电的历史。2007年,我国出台了《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把我国核电发展的目标定为到2020年核电运行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而根据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该数据调整为8000万千瓦。 业内专家表示:“我国要想达到2020年核电装机8000万千瓦的目标,2015年,我国的装机目标将超过1500万千瓦。为实现该目标,在‘十二五’期间提高核电站开工量是核电产业规划的重点任务之一。原因在于核电站的建设周期长达4-5年,要想让核电站在2015年装机目标超过1500万千瓦,必须从2011年就实现足够的核电开工量。 建设新的核电站任务已经下达,但核电企业“手头的活”却仍没有完成。截至2010年9月,国务院已核准建设34台核电机组,其中正在开工建设的机组达25台,我国已成为全球核电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2011年,在新的《核电中长期发展规划》引导下,国内核电建设浪潮将如火如荼地展开。在此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核电企业,还将包括国内的核电设备企业。为了满足核电建设需求,从2011年开始,这些企业将不得不开足马力努力生产各项设备。东方电气核电项目处副处长李国强表示:“现在正是核电发展的大好时机。” “一个核电建设项目能够吸引成百上千亿元的投资,带动整个链条从上至下大批企业的发展,包括矿产资源的开采、冶炼、加工,机械制造、新型材料、建筑、钢铁、水泥、精密仪器制造、阀门仪表、核废料处理等等。” 中投顾问分析师周修杰分析,未来我国核电建设中,核电装备国产化率将达70%以上,仅此业务就将给国内核电设备企业创造巨大市场。 银河证券分析师认为:“核电相对其他行业,在技术、资金和行业资质等方面门槛很高。整个核电产业链比较长,但是由于门槛比较高,能够参与其中的企业并不多,特别是加工制造难度较高、占比很大的核电主设备目前国内仅限于少数几家企业。因此,参与核电主设备制造的东方电气、上海电气、哈尔滨电气等上市公司将从中受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