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闲暇之余,余维洲总会不自觉的凝望办公室内的一幅中国地图。余往往会从“鸡头”开始看起,目光顺着“鸡颈”下移至“鸡背”,这一带是中国风资源最好的地区。余的目光所停之处,一般而言就将成为他的东家——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风电”)(00182.HK)开..
闲暇之余,余维洲总会不自觉的凝望办公室内的一幅中国地图。余往往会从“鸡头”开始看起,目光顺着“鸡颈”下移至“鸡背”,这一带是中国风资源最好的地区。余的目光所停之处,一般而言就将成为他的东家——中国风电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风电”)(00182.HK)开发风电场的新目标。 虽然头顶“中国”二字,中国风电的发家历程却并非光环萦绕。 2007年8月6日,香港药业(00182.HK)正式易名为 “中国风电集团”,从老牌的中药行摇身变为风电公司。 这年的6个月前,香港药业以向卖方发行1亿港元的可换股票据为代价收购了WindPower集团的全部股份。WindPower于2006年9月在英属处女群岛成立,旗下全资子公司协合能源控股有限公司(Century Concord Holdings Limited)(下称协合能源)主要从事风力发电场的运营、管理和投资,总部设于香港,业务主要在内地。 彼时,在协合能源旗下的运营的风电项目众多,但实际上正式运营的只有2007年11月并网发电的昌图辽能协鑫风力发电场。这个5万千瓦的项目,协合能源仅占有25%的股份。 显然,中国风电在中国赶上了风电发展的好时代。 截至2010年底,中国风电的并网装机容量已达123万千瓦。而按照公司的5年规划,中国风电将在2015年装机规模达700万千瓦,2020年超过1000万千瓦。 曾先后出任中国神华集团国华能源投资公司副总工程师、国家电力监管委员会市场监管部处长、国家经贸委电力规划投资处副处长的余维洲,现在是中国风电风场前期开发投资、建成电场运营维护的主要决策者。 2009年6月余维洲上任伊始,“看地图”已经成为这位中国风电执行董事、副总裁的工作之一。只是,与以往不同,除了“鸡头”、“鸡颈”和“鸡背”,在广阔的南方地区,余也看到了开发风电的潜力。 “虽然七大风电基地的风况更好,但因为短期内风电大规模外送难以解决,我们更倾向于一些分散式的开发。”余维洲表示。 “外资”参股风电场的盈利账本 “目前已投运的123万千瓦风电装机,其中2010年投产的约为65万千瓦。”余维洲介绍,“中国风电目前在建的项目还有70-80万千瓦。今年计划投产80-90万千瓦。” 尽管再三强调最近几年的并网装机容量在增加,但他仍坦言,在中国风电的利润中,经营风电场的收入贡献不足50%。 早在借壳上市之初,中国风电就确定了以风力发电投资营运和风力发电服务为主营业务。后者则具体包括风电项目前期开发、风电技术咨询、风电厂设计、风电厂建设与安装调试、风电厂专业运行及维修维护服务、风机塔筒制造。 余维洲表示,成立至今,中国风电已经成立了北京聚合电力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北京国华爱地风电运行维护技术服务公司、吉林天河风电设备制造公司等。 “根据公司2009年年报,当年盈利2亿港币,其中来自风电服务的贡献率超过50%。”余表示,“风电场本身的营收非常可观,但是我们过去几年的装机并网容量还是太小。” 实际上,风力发电的成本电价约为0.4元/度,而我国风电上网标杆电价最低都在0.51元/度,发电开发商的利润不小。然而,因为中国风电并不属于中资企业,根据发改委对于CDM许可条件的要求,中国风电控股的项目并不能在中国境内做CDM开发。 这就意味着,中国风电控股的风电场项目,比起中资企业控股开发的项目,每度电都少了7-9分钱的CDM收益。对于企业来说,谁都不愿白白扔掉这7-8分钱。 “所以,在我们前几年参与开发的项目中,中国风电都只做小股东,一般只占有49%的股份。”余维洲解释。 不过,这样的情况正在发生改变。 2008年,由中国风电总裁、中国节能投资公司原副总裁刘顺兴作为大股东,中国风电在国内注册成立了协合风电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协合风电),作为中国风电的内资投资平台。 “现在中国风电的投资模式有两种。”余维洲介绍,中国风电投资49%,剩下51%的股份由协合风电,或者国内其他的风电开发上投资。 “目前,这两种模式基本上各占中国风电开发项目的50%。”余表示,一些地方政府在审批风电场项目时,有时考虑到招商引资中所需的外资项目,往往会对中国风电这样的企业有所偏好,因此提出合作的央企并不在少数。“我们有很多项目都是这样做的,但是在未来这样的方式肯定不会成为主流。” 而得益于协合风电的建成运营,余维洲预计,“再有1-2年,经营风电场的收入,对于利润的贡献率就将过半。” 集体转向南方? 中国的风电开发商们或将迎来一个不再以装机容量论英雄的时代。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院长王民浩在去年12月27日举行的国家能源局发电发展座谈会上向本报记者表示,2009年,国家能源局组织启动了风电接入电网和市场消纳的课题研究。“2010年底课题已结束,其中达成的一项共识就是,今后风电将以配额上网电量作为考核标准。” “这对我们而言并没有太大压力。”余维洲介绍,作为一个民营企业,中国风电没有众多国企那般雄厚的资金,可以较少顾及成本回收,“我们的装机容量和并网发电容量相差不过几万千瓦。” 但是,考虑到北方风资源越来越紧缺、电网建设仍然相对滞后的客观因素,余维洲透露,“中国风电已经掉转了方向,转而向南方发展。” 他介绍,中国风电2011年计划投产的项目,基本上都在南方省份,“湖北、安徽、湖南、江西、贵州等地,我们都有一些项目。”他表示,南方的风资源确实不如西北地区,但是这些省份的电网配套优势,吸引了不少开发商的眼球。 记者了解到,龙源电力(00916.HK)2010年已经在安徽开发了一个装机容量20千瓦的项目,目前已经建成15万。 龙源电力执行董事、总经理谢长军告诉本报记者,“项目所在地的平均风速超过6.5米/秒,随着风机的技术进步,这里的发电小时数可达2150小时,按照当地0.61元/度的上网电价,股本金的回报率可达12%。” 余维洲显然也看到了南方资源的可开发性,他表示,“考虑到前段时间风机价格又有较大的下调,再加上南方一些省份会给予额外的电价补贴,南方市场的开发潜力巨大。” 在海上风电方面,中国风电今年亦将有所斩获。 “2011年将正式进入中国海上风电项目。”余维洲透露,首个项目位于江苏海安,属于滩涂风电场,项目装机为5万千瓦,投资4亿元。2010年9月该项目已经在当地发改委立项,目前正在核准,预计年底投产。“我们在江苏还圈了一些资源,但是之后投入多大还要看国家怎么推。 海外发展不看好欧洲 记者:根据中电联《电力工业统计快报》2009年底的数据,我国风电开发商装机排名前十的企业中并没有中国风电,这与“中国风电”这个宏伟的名字似有不符? 余维洲:因为我们是在香港上市的企业,当地对以“中国”二字命名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事实上,2010年我们的装机容量在中国的开发商中应该可以排到7-8位。除了抓项目开发建设、我们也在抓资源储备,目前中国风电的风资源储备也有约1700万千瓦。 2009年我们没有进前十,可能也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第一,是统计方可能按照控股多少来统计,中国风电参股的项目并未算作我们的装机容量。第二,中国风电的名字确实太大,在为我们开发的风电场命名时,不能叫“中国风电某某风电场”,而是直接以当地地名命名,这也使得统计方漏掉了一些我们的风场项目。2010年的统计,我们会积极与相关协会做好沟通。 记者:中国的风资源越来越紧俏,中国风电如何与众多的央企竞争? 余维洲:从实力上说,我们比央企差一些,不过现在很多做风电的企业都是央企旗下的二级公司,在某个央企集团的内部,还是靠传统能源作为盈利的,所以这些二级企业也有难处。 相比之下,因为中国风电是民营企业,没有主管单位,所以我们的决策速度非常快。有些地方政府在审批项目的时候,有可能是看谁做得更快。 此外,我们和其他的风电投资商相比,产业链更加健全,我们有自己的电力设计院,有风电投资公司,自己生产的塔筒厂,还有自己成立的风电场的运营维护公司。因为打通了产业链,在成本管控上可能更有效。 记者:中国风电在海外发展战略上,都以哪些国家为目标市场?目前都有什么具体进展? 余维洲:海外我们有几个项目正在考察,还没有正式敲定,并不适合披露。我们在东南亚、非洲的项目可能会更快一些,这些国家也属于发展中国家,本来就缺电,也需要这方面的人才、技术。目前在越南、泰国,我们都有项目在做前期。 发达国家在可再生能源技术上他们更先进,对于电力的需求也不是很旺盛,所以这方面我们都还在谈。但欧洲我们不看好,因为他们的人口是负增长的,经济增长也比较缓慢,加上现在的产品也都越来越节能,所以对电力的需求不大。 记者:中国风电以后是否还是专注于风能开发?在其他新能源开发上是否有计划? 余维洲:目前来看,风能开发还是我们的主流。但我们在国内也有几个太阳能项目在做前期可行性研究。具体在江苏、辽宁、甘肃等地,都是2兆瓦左右的项目。目前,在太阳能项目方面,我们和地方政府签订协议的大概在30-50万千瓦。在做前期的也就是两三个,预计在2011年投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