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化石油气生存与发展探析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1002次    时间: 2008-07-25 12:47:26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英文即LPG),是石油产品之一。主要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其化学组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类,还有少量戊烯类及非烃类化合物,在通过高压力和低温作用下即形成可储存和运输的..

分享到:

  液化石油气,简称液化气(英文即LPG),是石油产品之一。主要由炼厂气或天然气(包括油田伴生气)加压、降温、液化得到的一种无色、挥发性气体。其化学组分为丙烷、丙烯、丁烷、丁烯类,还有少量戊烯类及非烃类化合物,在通过高压力和低温作用下即形成可储存和运输的液化石油气。

  一、国内LPG产业的市场特征

  1、资源特点:作为原油加工行业的下游产品,国内炼化企业自主销售的液化石油气的产能仅占原油加工量的6%左右,大约1800万吨左右。上游资源牢固掌控在中石化、中石油及山东、陕西两地地方炼厂之下。由于资源和经济发展不平衡,我国北部仍然为资源的出口地,南部和东部为资源的消费地,而中部和沿江地区虽然是资源的流经之地,但随着进口资源的不断减少,也成为资源的外出之地。由于大多数炼厂液化气库容偏小,炼厂为了达到产销平衡,组织资源外销时不断吸引汽槽和槽船为主的运贸商,逐渐削弱了火槽运力,资源的流动性已十分突出。随着今年下半年乃至未来几年国家能源安全的规划,千万吨级原油加工能力的炼油厂将达到20个以上,届时国产液化气资源供过于求的局面加剧,出口贸易将是资源消化的重要途径。

  2、市场特点:由于上游资源的垄断,为了生存和发展,液化气行业各种经营模式不断涌现,混合式、联合式等等,更有与上游捆绑式经营,如BP与镇海、百江与长岭、招商与岳化等;由于液化气行业的产业集中度过低,绝大多数城市集中度不到40%,因此,贸易商之间竞争近乎白热化,杀价、短斤少两、免费服务、积分消费返利等手段层出不穷,甚至行业内部明争暗斗,暴力冲突不断。加上各地职能部门管理执法不一,执法不严,导致恶性竞争加剧。竞争成本的不对称,导致多数大型营运商合理利润得不到保障,自然产业的安全投入艰难维持。近几年,不少地方的液化气运营商为了获取行业利润,避免恶性竞争,纷纷组建了液化气联合体营运,又导致终端价格垄断而很大程度上抑制了液化气市场需求。随着天然气的大力推广,天然气和液化气在市区双管齐下,互相抢占市场。如今二甲醚更是嫁接液化气的行销渠道,大行其道替代掺混,市场能源结构悄然改变。加上近几年,由于气价居高不下,使得性价比较高的电力资源消费呈上升趋势。据不完全统计,2008年6月份液化气同比去年需求下降近11.30%,进口资源几乎无法进入国门。所以,今后随着“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双型社会的建立,液化气将在发达的城市退居其次位置,西部及偏远的山村将大有作为。

  3、企业特点:由于液化气行业前期暴利和市场准入制尚未真正建立,导致不少社会游离资本纷纷涉足本行业。近些年,各地的二级库、三级站和物流槽车噢不但多且有过剩之势,市场竞争的白热化程度不断加剧,经营方式各式各样,甚至行业内出现了投入成本愈高、经营管理愈规范、效益逾差的经营怪圈,即通常戏说“气库不如气站、气站不如气贩、气贩不如百姓会算”的残酷现实。

  二、国内液化气行业价格变动的影响因素

  由于液化气买方市场的不断形成,加上资源生产和消费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导致围内液化气价格波动频繁,其中华东、华南市场进口依存度曾经达60%左右。液化气的终端需求主要是工业和生活用气,少量作为石化行业中间产品。国际价格波动的影响因素包括世界经济形势、石油价格、液化气供需状况和远洋船运指数等,而供给和需求是主要因素。而国内液化气市场,除了受国际液化气价格波动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国家政策、季节变化、消费心理等综合因素的影响。

  目前,国际原油价格一路高位盘旋且已经突破140美元,传闻将达到200美元。作为原油副产品的液化气现在却一路低迷,徘徊不前。以南京炼油厂为例,南炼在华东市场,应该具备风向标的地位,而报价始终在6000元/吨的狭隘空间不断盘整。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液化气对原油价格失去传导感应,价格不断走低?

  1、国内炼油能力扩张迅速,国内液化气产量剧增。随着国内成品油缺口的不断扩大,炼油原油加工能力逐渐显现出难以满足市场需求状况。加之考虑到国家能源安全和战略储备,在这种背景下,扩大产能似乎成了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大中型炼厂最为活跃的投资点,山东地炼更把扩能作为自己寻求战略有利地位的重中之重。据了解,近2008年1到7月份,山东新开重催1000万吨左右,新增液化气2500吨/天,加之青岛炼化的1400吨/天的增量,仅山东市场每天的液化气增量达4000吨/天左右。2008年下半年惠州、福州、钦州三地炼厂投产和扩建完毕,将增加6000吨/天的液化气产量。

  2、华东、华南对进口气的依赖度减弱,原油高成本传递作用锐减。从2005年以来,我国进口气数量锐减,2007年同比2006年锐减200万吨/年左右,降幅达40%左右。进入2008年以后,1—6月份进口量不到120万吨,同比下降88万吨,即-42.9%。其中华南地区不到100万吨,华东不到20万吨,其它如东北、华北、沿江几乎无进口量。相反,2008年1--5月份出口量达到26万吨,同比增长16.30万吨。虽然国际丙烷、丁烷价格在高位盘旋,但进口气价格对国内价格的支撑作用逐渐淡失。

  3、多元化物流格局,加剧了北气对南市冲击。相对于以前单一依靠汽运和火槽运输来说,成本更低的水运越来越受到大炼油和拥有独立码头大型二级库的亲睐。过快的市场增量,加之这种低成本物流兴起,北方市场对南方市场的冲击加剧明显。华东市场南炼操盘的混乱也恰好从另一个侧面验证了这个风向标正在勉强适应北方大批下水货带来的巨大冲击。

  4、中石化原油代加工量不断增加,山东地炼开工率上升。由于国内两大炼化企业原油加工能力有限,为保证成品油供应,地炼代加工业务持续前行。之前所担心的燃料油价格的上涨并没有出现,并且随着这一政策的稳定执行,导致山东地炼保持了较高的开工率,如7月份总计加工量达108万吨,环比增长50%,且三季度月均原油加工量不低于125万吨,从而导致液化气产量增加,对整个山东市场产能的放大有较大影响。

  5、相对于去年同期,炼油企业开工率较高,液化气产量较多。为了确保尤成品油供应,在国家对两大石化巨头进行财政补贴后,各炼化企业原油加藕漆工量激增,尤其是奥运来临前后,原油加工量不低于2800万吨/月,故液化气产能相应递增。

  6、国家宏观限价政策的影响。CPI的持续高位导致了国家对民用产品的控制,既然不好补贴低收入群体的生活用气,就必须实行宏观调控对上游限价。今年6月中旬,国家发改委规定的5960元/吨出厂价,就从很大程度上控制了液化气高价给百姓带来的消费转移。

  7、替代资源对液化气市场的冲击加剧。结合我国“富煤、少油、有气”的能源结构,发挥我国“富煤”的优势,减少对原油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将依赖于二甲醚等新型替代能源的发展,以解决我国原油短缺问题,从而保障我国能源安全。1990至2006年我国成品油(汽、煤、柴油)表观消费量从4900万吨增长到17021万吨,年均增长率为8.1%。我国成品油消费中,柴油约占69.2%,2007年表观消费量为12466万吨,而且柴油消费增长很快,预计2010年国内柴油消费量将达到14000万吨。若按照二甲醚对柴油替代率3%计算,2020年我国车用市场约需二甲醚1330万吨。

  据了解,在二甲醚发动机与汽车研发上,上海交通大学与上海汽车工业(集团)总公司已于2005年成功研制了我国第一辆二甲醚城市大客车,通过了国家科技部的成果验收,并已获八项国家发明专利授权,为推广二甲醚作为石油制品的替代燃料铺平了道路。二甲醚城市客车的研制成功,标志着我国二甲醚汽车的研发已与日本、欧洲同处国际先进水平,对发展具有中国特色的汽车代用燃料体系,缓解石油供需矛盾,保证我国能源安全及环境保护具有战略意义。另外,我国烯烃产品长期短缺,聚乙烯2006年至2010年年均需求增长率为5.9%,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454万吨;我国聚丙烯2006年至2010年期间年均需求增长率为7.2%,预计到2010年,需求量将达到1260万吨,二甲醚作为烯烃产品的上游原料,其潜在市场也不可小视。

  8、液化气高价和多数农村市场的低消费形成反差。一方面,CPI指数长期盘旋在7%以上,人民生活成本上升,在燃料的选择上更倾向于低价燃料,液化气需求萎缩。另一方面,国家10%左右的GDP增长,带给农村收入增长可能还不到1%,这种小幅的增长根本无法消化液化气价格动辄10%左右的年增长。

  三、液化石油气产业的未来之路

  1、加大出口,扩大外需。在目前的国内能源政策下,加大液化气出口在政策层面上似乎作为不大,很难缓解国内液化气供求严重失衡的现状,但今年下半年后,随着液化气产能加大,加大出口,扩大外需将不容回避。目前国内有实力的公司正在着手准备。

  2、控制终端价格。终端价格应该在政府的限价和市场需求两方面作为,放弃暴利益,主动去降低小瓶气的价格。

  3、液化气产业升级。加快液化气下游产业开发力度,合理调整产业结构,将液化气市场逐渐由民用转向工业、甚至商业,让8%左右的PPI来消化液化气的价格增长。

  4、调整炼厂产能集中分销管理。让炼化企业催化装置减少液化气产品的回收量,同时严格实行的垂直一体化模式分销液化气产品,真正达到控制上游产能,对接下游渠道,平抑终端销价之目的。

  5、与天然气、电、二甲醚等替代资源和谐共生,相互补充。多种能源消费格局的形成,是未来国内能源革命的发展趋势。不论城乡,居民可在国家打造“环境友好型和经济节约型”的政策指引下,根据自身的经济实力和灵活消费原则,选择多元化能源产品。其中液化气由于自身不受地理位置限制、热值高等独特优势,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然是居民燃料的重要选择。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