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近年来,苏州能源革命进程不断加快。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能源系统,有助于苏州未来能源系统建设发展有的放矢。 工业用能占比超过八成 苏州是经济大市,也是能源大市。201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总..
近年来,苏州能源革命进程不断加快。从城市发展的角度全面分析能源系统,有助于苏州未来能源系统建设发展有的放矢。
工业用能占比超过八成
苏州是经济大市,也是能源大市。2018年,苏州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5万亿元,位列全国所有城市第7位;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列全国城市第2位,仅次于上海。随着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率提高,苏州市生产和生活能源消费总量也不断增长,2018年,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量(包括加工转换投入量)超过8500万吨标煤,全市电力消费超过1562亿千瓦时。
苏州是超级工业大市,终端能源结构以煤为主。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支撑了苏州经济持续发展,也直接决定了苏州终端能源消费结构。苏州工业用能占比接近终端用能的80%,超过全国平均水平14个百分点。除了计算机通信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其他几个行业仍以煤炭等化石能源为主要能源来源。2017年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中煤炭消费总量为4235.6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49.8%;焦炭消费总量为1181.7万吨标煤,占规模以上工业能源消费总量的13.9%。
苏州产业结构相对偏重,单品能耗较低。虽然从整体上看,苏州的单位GDP能耗不处于全国领先位置,但同类企业在行业中大多处于领先位置。以沙钢为例,2017年去年能源消费总量超过1100万吨标煤,电力消费接近100亿千瓦时,达到中等规模城市全年能源消费总量。尽管能源消费量巨大,但沙钢单位产品能耗水平在同行业中居于前五。
苏州能源基础设施完善,在长三角能源系统中发挥重要作用。苏州电网是全国规模第二的城市电网,也是全国首个拥有交直流混联特高压电源支撑的城市电网。苏州天然气管网储运系统发达,也是长三角海上清洁能源的重要接收基地。
生态承载能力遭挑战
苏州转型升级需要更高质量的能源支撑和驱动。
苏州的转型一直持续稳步推进。2016年,苏州规模以上工业中新兴产业占比超过50%,新旧动能转换明显,以新能源、生物技术和新医药、高端装备制造为代表的高技术、高附加值产业,正在成为引领苏州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的主力;2015年苏州第三产业占比首次超过第二产业,2016年首次过半,实现了从“制造业大市”到“服务业大市”的转变。苏州经济发展质量效益逐步提高,产业转型步伐加快,对能源需求也从保障供应向提高质量转变。
苏州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正在遭受挑战,需要控制能源尤其是化石能源消费的持续增加。
苏州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不断提速的城镇化进程等,带来了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但能源总量有限,环境容量有限,如何既要保持工业经济的持续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又要控制能源消费总量,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就成为了苏州面临的问题。
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成能源变革动力
苏州从产业转型入手,从源头推动城市能源革命落地。一是加快推动新兴产业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加强新兴产业的增量提升和存量优化。二是深入推进“去产能”,关停及淘汰低效产能。三是推进绿色制造,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建设,加快推进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苏州不断优化能源结构,打造清洁高效能源系统。从能源系统自身来说,主要是不断优化能源结构,一是全力推进减煤工作。通过整治燃煤锅炉、淘汰过剩产能、实施热电联产、深化节煤改造、发展清洁能源等措施,降低企业煤炭消费量;二是加强天然气协调保供工作。通过加强管道建设,争取资源,做好用户端管理等方法,合理高效利用天然气,逐步提高天然气在总能源中的占比;三是加大清洁电力的输入。持续提升大受端电网安全稳定水平与电力消纳能力,实现区外清洁能源的大规模高比例消纳;四是大力推进城市能源配置智能化。构建城市级、园区级、小区级和用户级等不同应用场景的综合能源管理方案,加强电、气、冷、热等能源生产耦合集成和互补利用。
苏州以节能为抓手,构建和谐发展的城市能源生态体系。以系统节能为基础,以高效用能为方向,将高效节能技术广泛应用于工业、建筑、交通等各领域。大力推广可再生能源建筑应用和既有建筑能效提升技术。积极开展绿色低碳用能示范区和智能配用电示范区建设,实现产能、供能、用能、蓄能和节能相互协调统一。加快推进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公共交通;促进交通用能清洁化;培育“共享型”交通运输模式。
创新“互联网+”能源商业模式,构建普惠共享的能源服务。积极发展大数据及“互联网+”技术在能源服务领域的应用,实现用户侧用能信息的全面采集、监测和分析,支撑企业能源的精细化管理,促进节能改造,辅助用能管理考核,支持能源管理决策,充分挖掘节能潜力。
(作者分别供职于国网(苏州)城市能源研究院、国网能源研究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