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限电”看双碳时代的趋势性机会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772次    时间: 2021-10-06 14:25:57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一、从“缺电”背后的原因看“缺电”的持续性如何?二、中长期的机会:具备技术优势符合 ESG 要求的龙头企业占优三、更长期的机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种手段的配合,从而带来各种长期机会四、怎样把握这些机会?2020 年底以来“缺电”、“限电”频频出现。2020 年 1..

分享到:

一、从“缺电”背后的原因看“缺电”的持续性如何?

二、中长期的机会:具备技术优势符合 ESG 要求的龙头企业占优

三、更长期的机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种手段的配合,从而带来各种长期机会

四、怎样把握这些机会?

2020 年底以来“缺电”、“限电”频频出现。

2020 年 12 月,湖南、江西、浙江等省份陆续发布了“有序用电”通知;今年 5 月份以来,“缺电”现象频现,云南、广东、山东、浙江、宁夏等省“限电” 要求不断出台。

2021 年 8 月 17 日《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发 布后,“限电”范围进一步扩大。8 月下旬被预警的部分省份,就“双控”予 以表态。广西省出台了新的双控措施,要求从九月份开始,对高耗能企业实 行限产,并给出了明确的减产标准。新疆、宁夏等被警告的自治区也做了整改部署。


一、从“缺电”背后的原因看“缺电”的持续性如何?

我们先来看缺电的原因:

1、经济复苏、需求侧电气化加速推升用电需求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21 年前 7 月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 47097 亿千瓦 时,同比增长 16.6%,相较于 2019 年 1-7 月两年年均复合增长率也高达 7.6%, 处于 2012 年以来的次高增速。

分行业来看,旺盛的制造业需求拉动发电需求高增。非高耗能制造业用电量累计 增速明显高于高耗能制造业。同比增速来看,2021 年 7 月,高耗能制造业累计用 电量同比提升 15.5%,而非高耗能制造业同比提升 23.9%。相较于2019 年,高耗能制造业同比增加 14%,而非高耗能增加 18.6%。

东部外贸活跃的发达地区用电需求旺盛,2021 年前 7 月粤苏浙沪鲁五省合计用电量达 16899 亿千瓦时,同比增 长 20.3%,相较 2019 年同期增长 17.50%。

制造业中,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汽车制造、电气机械、通用设备等增速都非常高。服务业中信息传输、批发零售两个用电大户都实现了较高增速,批发零售得益于电动车充换电业务的快速发展。

2、“缺电”的原因之二:发电结构的变化导致局部、短时电力紧张

以今年缺电较为严重的云南为例。

一方面,云南省水电占比高达 80%,今年来水偏枯影响电力供应。截至今年 7 月水电发电量 1411.5 亿千瓦时,同比上升 15%, 但水电发电量上升主要受新增装机(弃水率下降)、水库放水影响,来水偏枯导致机组利用小时较前 5 年同期均值低 4.9%。虽然进入雨季, 6、7 月份机组利用小时数有所提升,但仍低于去年同期水平。进入冬季,来水不足状况或更加明显, 叠加部分水库蓄水已透支,预计冬季仍将面临较大供电压力。

另一方面,云南广 西等地由于清洁能源丰富,能源成本低,吸引了电解铝、多晶硅大量新增产能, 用电需求强劲。云南省外送电力主要支援两广地区,2020 年输出电力达 1425 亿千瓦时,位居全国第二。

截至 2021 年 7 月,广东输入电量几乎为零增长,累计同比增速仅为 0.04%。云南、广西、广东等“缺电”较为明显的区域,火电发电设备利用小时都大幅提 高,显示火电厂在尽力保供,“缺煤”并不是导致“缺电”的主要原因。

从火电发电设备平均利用小时数处于历史上并不高的水平,也可以看出总的装机 容量并不缺。但是,装机容量中,作为稳定发电、并可以灵活调配的能源火电装 机增速降低,风电、太阳能装机增速较高。而新能源存在着季节性、时间分布不 均、受气候影响等问题,并且时段性、灵活性调节能力不足,因此,一旦用电负 荷高增,或者新能源出力不足,就有可能出现“缺电”的情形。

3、“缺电”的原因之三:煤炭供需缺口放大,库存处于低位,加大了火电增加供应的难度

煤炭安全问题影响煤炭生产。

内蒙古产量同比增速明显落后于晋、陕,主要原因为内蒙古全面清查 2020 年以来煤炭资源领域违规违法问题,叠加“煤管票”、 外送、重大矿难频发等因素导致有效供给难以释放。晋、陕、蒙 2021 年前 4 月原煤累计开采量占全国总开采量的 72.45%,相较 20 年同期 70.14%进一步提升。电力需求旺盛带动煤炭消费,加上煤炭供应受影响,煤炭库存被持续消耗。9 月16 日沿海八省动力煤库存为 1942.8 万吨,同比下降 25.6%,处于近五年低位。

4、能耗双控推动“限电”

8 月 17 日发改委印发了《2021 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 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 9 省(区),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 高”项目节能审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 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被预警的部分省份,陆续出台“限电”、“限产”措 施。

“双控”是指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的双控制度。双控制度早在“十二五”期间就已经写入发展规划中。其中,能耗强度是指单位 GDP 能耗。公式为:万元生产总值能耗=能源消费量(吨标准煤)/地区生产总值(万元)。

为实现 2030 年前碳达峰、2060 年前碳中和计划,“十四五”规划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 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比重提高到 20%左右;将节能目标分解落实到各地区,“十四五期间”确保单位 GDP 能耗降低 13.5%。

国家发改委的能耗“双控”考核实施季度、“红黄绿”灯预警机制:未完成双控进度目标,且实际值与目标值差距大于目标值 10%的地区为一级预警,用“红灯”表示,其能耗控制形势十分严峻;未完成双控进度目标,差距在 10%以内的地区亮“黄灯”,其能耗控制形势比较严峻;完成双控进度目标的地区亮“绿灯”,表示进展总体顺利。

结论:“限电”可能成为常态。

首先,在新能源消纳和存储能力完善之前,火电对电力电量平衡仍具备重要意义,常规水电、核电、气电、煤电等保障供应安全的支撑性电源装机的不足,将使得局部、短时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可能持续存在。

第二,火电在能源结构仍占据重要地位:以发电量计算,火电占比高达 68%。因 此,在能耗强度有效下降之前,为了达到双控目标,对高耗能产业的限电、限产 等就成为降低能耗总量的有效手段,短期影响开工率,中长期影响产能扩张。

二、中长期的机会:具备技术优势符合 ESG 要求的龙头企业占优

中长期,高耗能行业成本曲线抬升并陡峭化,具备技术优势、符合 ESG 标准的龙头企业占优。

在“双碳”背景下,碳成本将会得到定价,最终会向下传导,抬升成本曲线。目前,我国碳价与欧盟碳交易市场价格相比有较大差距,国内碳配额交易价约在 50 元/吨,欧盟碳交易价为 50 欧元/吨,价格为我国的 8 倍左右,我国二氧化碳排放权价值仍存有上升空间。

成本曲线可能会陡峭化。

1)拥有领先能耗水平和更多减排降耗技术储备、符合 ESG 标准的龙头企业具有成本优势。

2)在新增及置换项目审核更加严格 的背景下,龙头企业在能耗、排放等方面相对小企业有优势,中长期看扩产可能集中在龙头企业。而新产能往往成本更低,龙头企业的成本优势将更加明显。

三、更长期的机会: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多种手段的配合,从而带来各种长期机会

中国要在保持经济增长和制造业比重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实现碳达峰,能源结构的 变化是关键。2020 年我国能源消费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占总排放量的 88%左右, 而电力行业占能源行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 42.5%左右。电力行业的碳达峰、碳 中和进度将直接影响“双碳”目标实现的进程。如果不改变能源结构,就容易出现为了控能耗,不得不限电限产的情形。

能源结构优化的大趋势,将带来清洁能源技术革命的战略大机遇,包括新能源、新能源车、储能等。

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的发电装机占我国电力总装机的比例将超过 50%。可再生能源为主的发电侧,需要新型电力系统与之相匹配,为消纳风电、光伏创造更好条件,这将催生巨大的新基建需求。

四、怎样把握这些机会?

“碳达峰”和“碳中和”愿景有望加速传统行业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 系,低碳环保的先进工艺迎来加速应用。有望加速传统高耗能行业在产品全生命周期的转型升级,新建项目将采取更加先进的减排环保工艺,现存产能也将通过技改 实现低碳生产。

2021 年 2 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 意见》,目标到 2025 年,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的生产体系、流通体系、消费体系初 步形成;到 2035 年点产品,重点行业、重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想要很好地把握这些机会,首先要组建一个非常专业的碳排放管理团队,并把脱碳的风险转化为机遇,把碳减排的成本转化为碳资产,让减碳的工作变成企业扩大利润池的动作。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