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石油史上若干事件的思考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1462次    时间: 2009-08-05 12:24:28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世界首座液化天然气厂投产   1964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性液化天然气(LNG)厂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投入生产。英国燃气公司建造的LNG船“甲烷号”,容积2.74万立方米,把第一船LNG从地中海南岸运往英国。这是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然气工业..

分享到:
世界首座液化天然气厂投产

  1964年,世界上第一座商业性液化天然气(LNG)厂在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投入生产。英国燃气公司建造的LNG船“甲烷号”,容积2.74万立方米,把第一船LNG从地中海南岸运往英国。这是世界天然气工业发展史上一座重要的里程碑。

  天然气工业自诞生之日起一直靠管道运输,不具备建设大型输气管道的国家和地区,有了大气田也无可奈何。如,阿尔及利亚1956年发现了哈西勒迈勒大气田,但天然气市场远在欧洲大陆西部,隔着地中海,在海底管道建设技术没有突破前,阿尔及利亚守着万亿立方米天然气可采储量只得望洋兴叹,不能把资源变成财富,至于澳大利亚、印尼、文莱等岛国更是如此。

  1939年,美国希望天然气公司在西弗吉尼亚州建造一套试验装置,采用多级冷冻法,把天然气冷冻到零下161摄氏度,成为LNG。1956年,美国在路易斯安那州的气田上,用小型装置把天然气液化,再用特别的驳船把LNG沿密西西比河运到芝加哥去消费。这是LNG工业的雏形。

  1959年,英国燃气公司造出了世界第一条远洋LNG运输船“甲烷号”,把第一船LNG(2000立方米)运到英国坎威岛的专用码头。这是世界第一次LNG跨洋运输。

  LNG的整个生产链形成了:在气源地建造天然气液化厂,把气田生产的天然气转化为LNG;用特别的、能保持低温的专用船,把LNG跨海运到目的地;在目的地接收港卸船,在再气化厂把LNG重新转化为天然气,进入天然气管网,配送到用户。

  阿尔及利亚的阿尔泽LNG厂,是世界上第一座商业化规模的LNG厂,它把哈西勒迈勒大气田的天然气液化、装船,供应欧洲市场。从此,LNG进入了国际贸易,成为国际商品。那些不具备建造大管道输气的天然气资源国,也可以实现把资源转化为财富。目前,全世界每年通过LNG贸易的天然气已达1500亿立方米。

  应当承认,天然气液化后运输比管道运输复杂得多,成本也高得多。因此,人们仍然把管道运输作为天然气运输的第一选择,北海地区建设造价高的海底管道。然而,对于印尼、文莱、澳大利亚等远离天然气消费中心的岛国,LNG则是他们唯一的选择。

  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天然气液化技术有了长足进步,进而使天然气液化运输的成本大幅下降。一是天然气液化装置越来越大,阿尔泽第一条液化天然气生产线的能力,三条总共年产170万吨,现今在卡塔尔建的RasGasⅡ厂,单条生产线年产470万吨,将要建的RasGasⅢ,单条生产线能力高达780万吨/年。二是LNG船的规模越来越大,20世纪60年代的船是2.7万立方米容量,20世纪70年代是8.7万立方米,20世纪90年代达到13万立方米,现在最大已经达到26.5万立方米。

  LNG的最大受惠国是卡塔尔。卡塔尔拥有世界最大气田——北方气田,它把发展LNG作为国策。正在建设的QatarGas和RasLaffan两个世界少有的大天然气液化厂,单条生产线年产都在330万吨~780万吨。到2012年卡塔尔的LNG年产和出口量将达8000万吨/年,相当于用液化方式一年出口8000多亿立方米天然气。

  中国能源资源在西部,东部发达地区十分缺乏能源。近年来,中国已经和外国公司合作在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建设LNG气化站,同外国公司签订了长期供应LNG合同,LNG将成为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一种重要能源。

  第一次石油危机

  欧美人谈起1973年那场石油危机,至今心有余悸。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的新一次中东战争。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反攻,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此时,阿拉伯产油国正同外国石油公司进行提高原油标价的谈判。1973年10月14日,谈判破裂,10月16日,海湾五个阿拉伯产油国加上伊朗代表在科威特开会,决定单方面把每桶原油的标价提高70%,达到5.11美元。长期以来控制世界市场的“七姐妹”无可奈何,油价决定权转到了欧佩克手里。

  1973年10月17日,阿拉伯产油国石油部长开会,讨论如何以实际行动支援埃及,打击支持以色列的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逼迫他们在政治上站到阿拉伯人这边来。会议没有采纳伊拉克关于立即进行石油禁运的主张,决定立即逐步压缩产量/出口量,减少对美、欧盟的石油供应量。首先,把9月日产水平和供应量削减5%,以后每月再增减5%,直至达到目的。美国不以为然,10月19日,宣布对以色列提供22亿美元军事援助。此举激怒了阿拉伯产油国,利比亚当天宣布向美国禁运石油。10月20日,沙特阿拉伯等海湾产油国一致行动,对美、欧盟禁运石油。世界市场上一下子减少石油供应量500万桶/日。美国石油产量已处于衰减之中,无力增加产量,于是油价飞涨,许多加油站汽车排长队。欧佩克于12月下旬把油价提高到每桶11.65美元,翻了一番。

  这场危机惊天动地,西欧、日本80%以上的石油靠进口,进口来源又主要依靠中东,所受打击远远超过美国。1973年11月下旬,欧共体表态,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阿拉伯产油国于是把他们(除荷兰外)从被禁运“黑名单”中删除。11月22日,日本也宣布站到阿拉伯人一边。孤立的是美国和荷兰。

  这场禁运于1974年3月18日结束。

  第一次石油危机是减少石油供应和提高油价的双重产物。多年来,对于美、欧等国家,石油是非常便宜而又用之不尽的资源,石油已经占全部能源消费的一半。突如其来的供应紧缺,弄得到处紧张,日子难过。这一下教训了他们,让他们明白:石油是宝贵的不可再生的资源,不可以挥霍浪费。危机中诞生的国际能源机构,协调各国的能源政策,把节能降耗摆到第一位,石油消费迅速上升势头得到扼制。

  第一次石油危机,对于世界石油工业是一个大转折点。“乾坤倒转”,“石油七姐妹”不再主宰石油生产和石油价格了。主导权转到了欧佩克手中。他们要减产就减产,巨头公司在阿拉伯产油国的子公司不能不服从。他们要涨价就涨价,“石油七姐妹”被剥夺了定价权。

  第一次石油危机具有异常强烈的政治色彩。在关键时刻,阿拉伯产油国表现出罕见的团结一致。海湾阿拉伯产油国,尤其是沙特,一向是“亲美”的。在上次中东战争中,一部分阿拉伯国家曾经搞过石油禁运,沙特不赞成也不参加。另外一些欧佩克国家还乘机大量销售石油,以致禁运失败。这一回,沙特的立场鲜明,阿拉伯产油国同仇敌忾,欧佩克国家全部支持。时代不同了,在关系阿拉伯民族危亡的关键时刻,民族大团结上升到了第一位,阿拉伯人拿起了石油武器。

  这次危机之所以影响大,有多种原因。一是大大出乎美、欧、日政治家的预料,他们没想到。二是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过于依赖石油,过于依赖中东石油,经不起风浪。三是时机问题,正赶上战后又一次西方经济衰退的来临,石油禁运、涨价,经济衰退产生了“复合效应”。

  这次危机也使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前苏联的“东气西输”工程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苏联开发了位于乌拉尔山脉以西、伏尔加河以东的“第二巴库”油气区,天然气产量大增,其中包括奥伦堡巨型凝析气田。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西西伯利亚又有一系列油气发现,在其北部相继发现乌连戈伊、扬堡等6个万亿立方米级巨型气田。要使它们得到开发,就必须实施“东气西输”。

  第一项大工程,是1975年建成的“联盟”输气管道,把奥伦堡气田的天然气西输到苏联当时的东欧盟国。这是世界上第一条直径为1.4米的特大输气管道。

  第二项大工程,是1980年开工、1982年建成的乌连戈伊天然气外输工程,包括6条并行的直径为1.4米的输气管道。其中最长的一条是乌连戈伊—乌日哥罗德出口管线,向东欧和西欧供气,称为亚马尔管道,单线长达4451公里,年输气量320亿立方米,另外5条分别输到莫斯科、彼得罗夫斯克等地。20世纪80年代后期,苏联又建造了扬堡气田天然气外输工程,同乌连戈伊外输管线一样,是6条并行的直径为1.4米的大管道。

  这样,苏联输气管网形成。到20世纪80年代末,整个系统拥有200个气田和89个凝析气田;46座地下储气库,总储气能力2832亿立方米。加上扬堡管线,有6座天然气处理厂、981座加气站,用于增压的发动机总功率达5000万千瓦。“联盟”管线和亚马尔管线是现在俄罗斯经过乌克兰向东、西欧供应天然气的大动脉。

  这是世界上罕见的大输气管道工程。乌连戈伊和扬堡两组各6条管线的输气能力都是一年2000亿立方米。它使得俄罗斯成为世界第一大天然气生产国兼出口国。

  1993年,俄罗斯出口到东、西欧的天然气达1009亿立方米。俄罗斯的天然气占西欧天然气消费量的1/4。这不仅保证了俄罗斯每年的巨额天然气出口收入,而且使俄罗斯对欧盟保持相当的政治影响力。

  这些东气西输工程,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国家可以集中全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办大事的优越性。以乌连戈伊工程为例,6条大管线总长度超过2万公里,要翻越乌拉尔山脉,穿越伏尔加河等许多大小河流,还要经过永久冻土带和广阔的沼泽地,建设难度很大,工程量巨大,但是,苏联当时总共用5年时间就建成了,其中,亚马尔管线只用了两年时间,创造了世界油气管道史上的奇迹。

  得天独厚的巨大天然气资源,举世无双的庞大天然气管网,使苏联在20世纪80年代就实现了全国气化,城乡全都用上了天然气。1987年苏联能源消费量中天然气达41%,居民用气人口占全国的83%。1992年,全苏(当时已改为独联体)天然气消费量高达6737亿立方米。虽然苏联也有丰富的煤炭,但它充分开发利用天然气,不仅使天然气走进千家万户,而且也成了发电的主要燃料,1990年用于发电的天然气相当于1.45亿吨油当量,占天然气消费量的41%。因此,俄罗斯是当今使用清洁燃料比重最高的国家之一。

  大规模的东气西输工程不仅保证了天然气工业的大发展,而且带动了土木建筑业、冶金业、机械制造业、运输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带动了社会生活的进步。20世纪80年代的苏联能同美国争霸世界,石油天然气工业是立了功的。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