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石油与“三农”两大心腹之患的战略思考(一)
责任编辑:chinalng    浏览:4628次    时间: 2008-08-27 13:46:26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只有还其实情,排除“噪音”,理清思路,才利求解。   一、“粮食危机”还是“粮价危机”?   当前粮食危机的..

分享到:
   近年来,油价飙升,粮价暴涨,闹得整个世界不得安宁。一个粮食,一个石油,都是大事,谁也得罪不起。游移于二者之间的生物燃料,是福是祸,莫衷一是。只有还其实情,排除“噪音”,理清思路,才利求解。
  一、“粮食危机”还是“粮价危机”?

  当前粮食危机的相关报道和文章中,震撼力较大的有“世界粮食供不应求,库存降到近20年最低点”、“小麦涨了三倍,泰国大米吨价过了1000美元”、“海地等30多个国家因粮价引发社会动乱”、“美国用数千万吨玉米生产燃料乙醇”等等。

  是供不应求和粮食短缺吗?否!近十多年,世界谷物、小麦、稻米和玉米的产量一直在增长,大米小麦的年均增长率都在1%%以上,玉米在4%%以上。2006年和2007年,澳大利亚小麦和法国玉米因灾减产,除世界小麦产量稍有下降外,世界谷物总产仍在增长。十多年的世界粮食产量整体表现是好的,健康的,没有出现突发性减产迹象。消费量平稳增长,年均增长率与产量年均增长率十分接近或稍低一些。所以说因供需失衡而引起粮食危机是没有根据的。

  世界粮食库存情况到底如何?从十多年的系统资料看,进入本世纪后的谷物及三大作物的库存确是减势,但表现是渐进的,且多在联合国粮农组织规定的粮食安全线(消费库存比17%%—18%%)以上。

  世界粮食价格涨势到底如何?由于人为压低粮价和发达国家国内的高额粮补,世界粮价长期以来都是偏低的。2005年开始渐进式上涨,2007年夏开始快速上涨,2008年初开始暴涨。2006—2007年度,小麦由每吨120美元涨到200美元,2007年夏到2008年3月涨到480美元,上涨了3倍。2008年3月27日,泰国B级大米出口报价从每吨580美元涨到760美元,一天涨了30%%,4月17日突破1000美元大关。涨势比较平稳的倒是玉米,2007年初到2008年3月的15个月里由166美元到233美元,只上涨了40%%。同期大米涨了82%%,小麦涨了131%%。

  从以上这些基本面数据看,此次危机并非是突发性粮食减产和供应出现问题引起的,确切地说,这次是“粮价危机”而不是“粮食危机”。

  二、短效因素催生粮价危机

  既非粮食供应不上,又无其它突发性原因,年初以来大米小麦价格的暴涨,在很大程度上是社会恐慌心理和金融因素发挥了想象不到的“发酵”作用造成的。2006—2007年度,澳大利亚和法国受灾,玉米和小麦减产,造成了一定的心理暗示。2008年2月,联合国FAO又发布了具有强大新闻效应和冲击力的消息:“世界粮食库存降到近20年的最低水平,全球粮食供应趋紧。”美元大幅贬值和次贷危机,使大量过剩的游资进入包括粮食期货在内的各种投机市场,对粮价推波助澜,不断加剧着社会的恐慌心理。2007年2月,印度宣布禁止小麦出口,随后俄罗斯、阿根廷、中国等为自保而相继出台限制本国粮食出口的措施。至此,粮价危机正式出台。有经济学家认为,恐慌心理和金融投机对此次粮价危机的贡献最大。

  短效因素中对生物燃料的不实报道,也为社会恐慌心理提供了依据。2006年和2007年,美国的确是用5340万吨和6500万吨玉米生产了乙醇(有1亿吨的误报),但2004—2007年间美国的玉米出口量一直在增加,2007—2008年度将创历史最高点(7680万吨)。这是因为美国农民生产玉米的积极性和玉米产量的提高缓解了玉米市场供应上的矛盾。此次粮价危机中,恰恰是玉米产供增长率最高的年份和价格最为平稳,证明了生物燃料对世界粮价危机的影响很小,更不是什么“罪魁祸首”。一些人士和媒体未深入了解此事实真相而批评生物燃料。生物燃料的怀疑者和反对者,包括一些国际组织中的人士更以此粮食危机对生物燃料发难。联合国副秘书长JohnHolmes领导处理目前粮食价格危机工作,最近出面表示反对以粮食价格上涨为由仓促限制使用快速增长的生物燃料。

  玉米乙醇不是潘多拉魔盒,更没有失控。美国当局已经做好了向非粮的二代生物燃料过渡的部署。虽然,美国玉米乙醇的生产指标将由2008年的2700万吨增长到2015年的4500万吨,但以后就不再增加或逐渐被纤维素乙醇所替代。到2030年,生物燃料替代30%%化石运输燃料中,玉米原料只占6.7%%,九成以上是非粮原料。

  危机中也有不少对消费增长的抱怨,一面是矛头指向美国的玉米乙醇,一面是美欧指责中国人吃肉多了,印度人粮食消费多了。就像一个吃1斤粮1斤肉的富人指责吃2两粮和4两肉的人过度消费一样,未免愚蠢和自讨没趣。其实,在具备供应条件的前提下,消费增长是正常的,是好事而不是坏事,特别是在中国、印度等经济快速发展中的国家,该抑制的应该是那些不合理的消费。

  有一点是需要澄清的,部分媒体往往将生物燃料等同于玉米乙醇。生物燃料从原料到产品是非常多样的,原料有草灌乔和有机废弃物,产品有固液气三态,生物乙醇只是液态中的一种。生物乙醇的原料有甘蔗、甜高粱、薯类、作物秸秆和林业剩余物的纤维素等等,玉米仅是其中的一种。把玉米乙醇影响粮食供应的“一盆脏水”倒在了整个生物燃料头上,误导了社会,也违背了媒体的科学公正准则。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