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中国石油与“三农”两大心腹之患的战略思考(二)
责任编辑:chinalng    浏览:4629次    时间: 2008-08-27 13:46:26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三、应当关注影响粮食的长效因素   这次粮价危机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警示。   近7年,世界粮食库存量及消费库存比呈趋势性下降,应当受到关注。奥•德许特,联合国新任食物权问题的特别报告员,上任的第一天就提出:粮食价格上涨危机源于过..

分享到:
 

 三、应当关注影响粮食的长效因素

  这次粮价危机也为当代社会提供了一些有益的警示。

  近7年,世界粮食库存量及消费库存比呈趋势性下降,应当受到关注。奥•德许特,联合国新任食物权问题的特别报告员,上任的第一天就提出:粮食价格上涨危机源于过去20年的一系列错误政策,导致国际组织和机构低估了投资农业的重要性。德氏可谓一语中的。FAO和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的多种预测方案都得出未来二三十年粮食将求大于供的结果,如果不改变忽视农业的政策,不大力增加投入,严重后果将不仅是粮价危机,而会是真正意义上的粮食危机。

  第二个长效因素是粮食生产成本将持续走高。世界货币基金组织2006年9月发布的《世界经济展望WEO》报告中指出,从1957年到2006年的30年里,粮食价格降低了60%%。人为压低国际粮价是不正常的;2005年至2007年间粮价的渐进式上涨却是正常的,它客观地反映了石油价格攀升带动下粮食生产成本的增加。农田作业中需要消耗的化肥、燃油、电力、农药、塑膜等均源自于石油,油价的上涨必然增加粮食生产成本。美国农业部的一份资料中说:“每消费1美元食品,农户只能拿到19美分,剩余的81美分是劳动力、燃料、运输、包装和其他非农成本。影响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非农成本,特别是创纪录的原油价格。”美国进步中心首席执行官J.Podesta最近指出:“美国上涨的谷物成本中用于种植和运输的化石燃料占了三分之二,石油价格上涨使2007年的农业成本增加了25%%”。

  石油价格的高企和持续攀升及其对粮食生产成本增加的影响将是刚性的和长效的,“告别低粮价时代”的提法是有道理的。有些人士和国际组织甚至将进入食物的“高价时代”也归咎于生物燃料而不说高企的油价,实在有失公允。

  第三个长效或根本因素是一个“穷”字。此次粮价危机中受冲击最大的是粮食进口穷国中的低收入人群,商店有粮也买不起,政府对平抑粮价又有心无力,如果同时又是石油进口国,其境遇就更加糟糕了。如联合国亚太经济社会观察2008报告指出的,世界上最穷的50个国家中有38个是石油净进口国,其中25个国家的石油全部依赖进口。进口油价上涨已经压得这些国家的经济喘不过气来,进口粮食价格再上涨,无异于雪上加霜,怎能不引发社会的不稳定。而美欧富国的社会财富充盈,粮食储备充裕,低收入人群小,粮价易于掌控,又多是粮食出口国,是粮价危机中的主要受益方。所以说,世界粮食危机的实质是穷国的粮价危机。

  改善穷国经济处境主要依靠农业,而富国对其本国农业的高额补贴又打压着穷国农业的发展。这种世界格局不改变,粮食危机就像一柄“达摩克利斯剑”悬在穷国和穷人头上。救济是解一时之困,帮助穷国振兴农村经济才是消除粮食危机隐患的根本。

  四、良好中国粮食表现背后的问题

  此次世界粮价危机中,中国的粮食表现是好的。自2003年后粮食连续4年增产,接近了历史的最高点。2003—2007年间的大米和小麦消费库存比都高于30%%,玉米也在20%%以上,明显高于联合国提出的粮食安全系数。中国的良好粮食表现得益于“立足国内”和“自给率95%%”的粮食安全战略和相关政策。由于粮储充足和年后的粮食出口政策,在国际市场粮价暴涨中,国内粮食期货价却普遍下跌;国际米价突破吨价1000美元时,国内米价却低于400美元。

  中国粮食安全问题更多的是在深层次上。人口众多,需求旺盛,耕地净减,用水无增,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以及粮食增产乏力等。1998年中国粮食产量达5.12亿吨后持续减产到2003年的4.3亿吨,2007年才重新迈上5亿吨台阶,要进一步实现人年均粮食380—400公斤,总产5.4—5.8亿吨的2020年目标的难度却相当大。除加大投入,提高生产力水平外,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粮食问题的症结在于农民的种粮积极性,目前的人为压低粮价政策只会适得其反。

  中国粮食问题主要是增加饲料供应问题。随着收入和消费水平的提高,粮食的直接消费渐减和动物性食物消费迅增是个常理,中国正是处在这个阶段。1986年和2006年中国城镇居民直接粮食消费分别是138公斤和76公斤;乡村居民分别是275公斤和239公斤,20年分别减少了45%%和13%%;而城市居民的动物性食品消费则由35公斤增加到74公斤,农村居民由17公斤增加到34公斤,20年翻了一番。据专家预测,中国年人均粮食消费量(含直接消费与间接消费)将由2000年的223公斤下降到2020年的160—202公斤,约年需粮食2.2—2.8亿吨。届时,人粮畜饲将“两分天下”,玉米、薯类等饲料生产将占到“半壁河山”,粮经饲三元结构中的饲料份额将快速扩展。

  粮食消费结构上的这种重大的趋势性变化,将有利于缓解粮食总量上的压力。因为目前的水稻和小麦产量水平可基本满足2020年前后的人粮消费,而饲料的回旋余地和拓展潜力很大。除玉米、薯类、高粱、饼粕外,还可以利用边际性土地大力发展饲草以及利用酒糟等农产品加工的有机废弃物。因而以农林废弃物和利用边际性土地进行原料生产的生物燃料,将与饲料生产相结合,形成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开发与循环利用的粮、经、饲、能四元结构的新生产体系。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