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佩克:变强还是变弱?
责任编辑:zoko    浏览:1191次    时间: 2015-01-14 09:27:48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全球油价并未如某些产油国及一些对冲投资者们的一厢情愿,在60美元/桶附近企稳甚至触底反弹,而是几步一回头地一路下行。曾被认为是“铁底”的50美元线早被戳得千疮百孔,向下看到40、35美元线的声音,也从几个月前的怯生生,变为如今的底气十足了。 曾几何时还强势..

关键词:欧佩克 变强 还是
分享到:

全球油价并未如某些产油国及一些对冲投资者们的一厢情愿,在60美元/桶附近企稳甚至触底反弹,而是几步一回头地一路下行。曾被认为是“铁底”的50美元线早被戳得千疮百孔,向下看到40、35美元线的声音,也从几个月前的怯生生,变为如今的底气十足了。
   曾几何时还强势十足的油价,何以在几个月时间里变得弱不禁风,一有风吹草动便跌跌不休?各种解读都不可能绕过一个实体——— 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1960年9月10日,伊朗、伊拉克、沙特、科威特和委内瑞拉在巴格达开会,决定建立一个协调机构,共同保护石油生产国的利益,对抗西方石油公司的倾轧。4天后,欧佩克成立。
   55年过去,这个拥有12个成员国、控制全球约78%石油储备、提供全球40%以上石油消费量和一半以上石油出口量的组织,曾长期把持着石油价格决定权,它们的任何决定,都会引发国际原油市场的巨大波动,并产生连锁反应。正是欧佩克的控制,让全球油价在长达十多年时间里大抵稳定在30美元/桶水准;也正是欧佩克的“松绑”和“助推”,油价先是在短时间内跃上所谓70美元“平衡理想价”,继而冲破百美元大关,并使之逐渐成为市场所公认的“新常态”。
   本轮油价的暴跌,在一些分析家眼中,正是欧佩克实力强大的表现。在他们看来,沙特及其盟友———“海合会”国家倚仗自身石油成本远低于其它产油国,且在全球金融市场和期货对冲平台上早有准备的底气,不惜“壮士断腕”,任由油价呈“自由落体”下滑,这样不仅削弱了沙特地缘政治和能源市场竞争对手(伊朗等国)的实力,也可以牵制那些意在取代石油或碳氢燃料的新能源开发项目,使之变得无利可图,甚至越做越赔。
   事实似乎也的确如此:随着油价的步步下滑,石油开采成本最高的俄罗斯、委内瑞拉等国陷入严重财政危机,相对情况好得多的伊朗也倍感压力,不得不拖着被“半制裁”的笨重身躯,和“身轻如燕”的“海合会”各国肉搏。不仅如此,一些市场信息也表明,在低油价时代,从生物能源到页岩气,从光伏发电到风能开发,似乎都丧失了前两年的热度和锐气——— 而众所周知,那正是油价稳稳盘踞在百美元上方的“高价时代”。
   欧佩克自己的态度似乎也表明,他们对目前的油价没什么不满意的:2014年底在维也纳召开的欧佩克峰会拒绝“限产保价”。新年伊始,情况非但没有任何改善,被一些人称作“油价下跌幕后黑手”的沙特石油大臣阿里·纳伊米更对外表示,限产保价“不符合欧佩克利益”,油价“跌到20美元也没有限产保价的必要”。这种态度也让一些支持“欧佩克变强说”的观察家认定自己的看法是有道理的。
   但更多观点认为,油价的下跌更多折射出欧佩克的虚弱。尽管沙特在本轮油价下跌中扮演着推波助澜、见死不救甚至始作俑者的角色,但油价的持续下滑和长久低迷,却足以在客观上剥夺欧佩克对全球油价的主导权:欧佩克之所以能在55年的漫长时间里主宰、操纵油价,奥妙就在于欧佩克各成员国通过达成产量-价格同盟,先降价抢市场,继而限产保价格,成功从“原油七姐妹”(埃克森公司、英荷壳牌石油公司等7家公司)手中夺过全球原油价格话语权。换言之,不断运用“价格”和“产量”这对平衡棒,维持欧佩克成员国利益最大化,是欧佩克力量的源泉,而要做到这一点,最基本的要求是“团结”——— 正是各成员国间的团结,让欧佩克在1973年“十月战争”中一举成名,也正是各国团结出现裂痕,才让上世纪80年代欧佩克的影响力一度下滑。
   可以说,是伊拉克战争和中国的崛起,让欧佩克意外地获得“第二春”:前者让一个石油大国暂时丧失产能,更让国际原油市场风波不断,缓解了其余欧佩克成员间因争夺配额而产生的利益矛盾;后者则让全球能源市场骤然出现一个“大胃王”,油价在2008年初突破100美元大关,并一度逼近150美元。
   然而当初的热烈并未令油价如欧佩克部分成员国所希望的那样冲击200美元,如今的萧条,又何尝能简单归结为“欧佩克的力量”?
   如前所述,欧佩克的法宝是价格和产量这两根平衡棒的变化,如今的低价仅仅符合沙特及其盟友的利益,沙特凭借全球25%的石油储量、85%的空闲产能,长期扮演着“石油蓄峰水库”的角色,这让它能在很大程度上左右欧佩克的声音。但如今,“沙特的力量”正在消耗、摧毁“欧佩克的力量”,不断动摇欧佩克赖以生存的根基,并最终损及欧佩克存在的基石——— 市场定价权。
   不仅如此,1983年纽交所推出的原油期货交易,初衷正是从欧佩克手中夺回石油定价权,只是由于欧佩克成员国在很短时间内就适应了新游戏规则,并反过来将原油期货交易当做又一个产量和价格调节的平台,才成功稀释了风险。尽管如此,和油田产能相比,期油平台的“主场”实际上在纽约、伦敦,在欧佩克之外,在这个大博弈平台上,即便沙特和“海合会”伙伴也只是“VIP赌徒”,而并不是庄家——— 后者在一系列复杂的金融关系下,拥有着远比产业结构单一的欧佩克各国更多元化的投资结构,它们可能既在页岩气上押宝,又在油价上对冲,所谓新旧能源的成败利钝,对它们而言只不过失之桑榆得之东隅的财富“小挪窝”。
   早在欧佩克“50大寿”的风光中,就有分析家清醒指出,长期以来,欧佩克的限产保价实行得并不理想,之所以效果尚可,是因为“龙头”沙特经常主动调整自己产能相迁就,这样的“无私行为”究竟能维持多久,实在是个问题。如果全球经济“降温”,支撑近年来油价高位运行的“中国因素”因产业结构调整而淡化,又没有“另一个中国”取而代之,欧佩克的地位就会受到冲击。此外,既是石油进口大户,又控制金融话语权的美国,也随时捏着一把既可以左拧、也可以右拧的“备用钥匙”,这也会影响欧佩克的地位。如今5年过去,当初的担心似乎已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现实,欧佩克能否再次振作,关键在于它能否重新找到价格和产量这两根棒的平衡点,或更直白说,它的12个成员国能否找到新的利益平衡点。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