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矿山智能化建设速度已达到新的高度!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94个增至1019个,同比增加42%;智能化煤矿由242处增至572处,产能由8.5亿吨增至19.36亿吨;煤矿井下机器人从19种增加到31种,矿山专用操作系统、5G专网等前沿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矿山智能化建设速..
矿山智能化建设速度已达到新的高度!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94个增至1019个,同比增加42%;智能化煤矿由242处增至572处,产能由8.5亿吨增至19.36亿吨;煤矿井下机器人从19种增加到31种,矿山专用操作系统、5G专网等前沿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 “矿山智能化建设速度已达到新的高度!”在日前召开的2022年煤矿智能化重大进展发布会现场,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安全基础司司长孙庆国给出一组最新数据——全国煤矿智能化采掘工作面由494个增至1019个,同比增加42%;智能化煤矿由242处增至572处,产能由8.5亿吨增至19.36亿吨;煤矿井下机器人从19种增加到31种,矿山专用操作系统、5G专网等前沿技术得到更广泛应用。 在此推动下,减人、增安、提效的成效日益显现。孙庆国介绍,仅去年一年,全国煤矿井下作业人员就减少6万人,一批大中型矿井固定岗位基本实现无人值守。尤其是保供以来,智能化矿井累计释放产能近6亿吨,为煤矿安全增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 筑牢理论基础,建设多点开花 技术要突破,理论需先行。中煤科工开采研究院有限公司研究员任怀伟回忆,在煤矿智能化建设启动之初,基础理论研究基本处于空白。“由王国法院士牵头,我们申请立项了国家首个煤矿智能化领域的自然基金重点项目,针对煤矿复杂巨系统的整体模型及决策机制进行深入研究。” 经过3年多时间,数字煤矿及智能化开采基础理论体系现已形成,开启矿山多学科、多系统交叉融合的新方向。“行业还全面搭建了数据、通讯、装备、安全、管理等40余项团体标准,让智能化建设有标可依,有据可查,有章可循。”任怀伟称。 效果好不好还得看实操。记者了解到,全国智能化煤矿建设投资累计达到1000亿元,25个省份出台了财税支持保障措施,带动建设成果在多地多点开花。“内蒙古自治区建成智能化煤矿126处,智能化煤矿全员工效达到28吨/工;陕西省建成102个智能化采煤工作面、66个智能化掘进工作面,陕煤集团智能化产能占比达到99%。”中国煤炭工业协会科技发展部副主任张建明举例。 “年产千万吨级及以上矿井对于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具有重要意义。但像小保当2号矿井,建设规模1300万吨/年,受制于开采厚度,采用常规开采方式却难以实现设计产能。从增产降损角度来说,我们必须增加工作面长度,减少资源量损失。”陕西小保当矿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旭感慨,正是依托智能化建设,该矿打造了首套国产450米超长智能综采工作面成套装备,为2-3米中厚煤层高效开采提供了新的技术途径。“项目实施后,工作面最高日产5.2万吨,平均月产107万吨,推进速度提高20%-60%,产能提高约100%-230%。同时少布置3个工作面,节约3次安撤费用约1.8亿元。” 系统性、融合性有待持续强化 成绩和经验有之,薄弱环节更值得重视。“同时应该清醒看到,智能化建设仍存在短板和弱项。比如这项工作在不同地区、不同企业之间进展总体是好的,但是存在不均衡,有的企业建设方案在技术路径、设备选型方面不合理,特别是一些复杂条件的煤矿智能化建设还需要下更大功夫。”国家能源局总经济师鲁俊岭指出。 孙庆国认为,矿井数量更多、建设速度更快、覆盖范围更广,也意味着煤矿智能化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对此提出了更高要求。“还需进一步优化研发和应用环境,构建以企业为主导、市场为导向,矿山企业、研究机构、科技企业、装备厂商等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大力推动跨界合作、协同创新。” “智能化建设是一个迭代发展进步的过程,不是一次性工程。”中国工程院院士、煤矿智能化创新联盟理事长王国法提出,这样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建设应由单个系统向全面智能化、全生命周期、全产业链智能化迈进。“但目前,矿山行业数字化生态体系尚在形成雏形阶段,数字化生态环境比较脆弱,呈现出产业链不完整、技术链片面、资源投入不平衡、标准体系难统一等现状。” 王国法举例,部分智能矿山数字化偏重于生产运营阶段,设计建设、运销市场等其他环节的融合还不够;由于未从智能化建设全要素技术链、技术发展图谱进行系统布局,往往重硬件轻软件、重系统轻数据;为追求建设效果,简单场景投入较大,复杂场景问题难解决,资源投入反而少;从矿山企业到行业供应链仍存在信息壁垒、数据孤岛,数据安全缺乏保障,导致数据无法流动,知识不能共享、产业链数字化水平不高等。 核心在于重大关键装备的进步 如何进一步提升?在多位业内人士看来,核心和支柱在于重大关键技术装备的进步。 “技术进步既是一项基础工作,更是一项根本问题。没有先进的技术装备和重大技术成果应用,煤矿智能化这件事是干不成的。”鲁俊岭表示,下一步,应聚焦现场难点和问题,充分发挥科研主观能动性,全面夯实科技的支撑和保障双重作用。“定期梳理需要集中重点攻克的技术和装备,支持鼓励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强化基础性关键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修订,增强建设标准性、兼容性,组织遴选一批技术先进、经济性强、可靠性高的案例,以此推广安全智能高效的建设和生产模式。” 在王国法看来,推进煤矿智能化建设,不仅仅是指矿井“采掘机运通”各业务系统的运行,还包括采前智能地质探测、采后智能洗选加工与增值利用等环节。“煤矿智能化巨系统协同运行难度大,综合可靠性保障难度大,多系统集成的客观复杂化,导致整体稳定性降低。光是综采工作面就有矿压监测、巡检机器人、煤流量监测等10多个子系统,亟待融入原有的工作面控制系统。需要衔接的硬件、软件接口越来越多,迫切要求统一系统的接口及性能指标要求,形成模块化、系统化、标准化的智能化系统模式。” 对此,孙庆国再次强调“系统观念”的重要性。“进一步加快矿井整体智能化建设,实现智能化各系统之间的互联互通,推动矿山企业管理模式重塑、业务流程再造,由管人员、管现场向管网络、管数据、管装备转变,在生产系统智能化单兵突击的基础上,加快实现全系统、全流程、全链条智能化的整体推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