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在投身建筑节能减排研究和设计工作数年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俞天琦把技术手段放置于职业追求的第二位。“排在第一的,是思想理念。”这位80后青年补充道,“绿色的理念,用工作生活的点滴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她的学生和建筑设计的受益者在与..
在投身建筑节能减排研究和设计工作数年后,北京建筑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俞天琦把技术手段放置于职业追求的第二位。 “排在第一的,是思想理念。”这位80后青年补充道,“绿色的理念,用工作生活的点滴来支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由此,她的学生和建筑设计的受益者在与她的交往中品读到:建筑,不只是一门有关空间和美学的艺术。 采光较弱的房间经过改造后,可更多地借用自然光线,缩短人工照明的时间;建在炎热地区的楼房经过设计,可通过遮光和通风措施等减少对空调的依赖,从而节省电力能耗……她的工作犹如魔术,“在整个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中,尽可能地节约资源、减少污染、保护环境,最大限度地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可哪里有四两拨千斤般的魔术?多年来,设计创新路上往往难关重重,一次次具体任务总是复杂纷繁,她和绿色建筑与节能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的成员一道探索着、积累着。 2021年10月,俞天琦和团队接到一个项目,北京市通州区东张各村的村委会需要重建。村委会的诉求,是除了具备村委会办公功能之外,要兼顾卫生所及村民休闲活动之用。当然,经费并不充裕,运行和维护的费用还不能高。 对于建筑设计者来说,这并非易事。团队第一时间去村子调研实际情况。“会计室要确保安全,里侧不能开窗”“院子里有孩子跑,地面要防滑”“村医的药房要保证干燥通风”……各方需求,一一进入团队的备忘录。 反复推演,深思熟虑,团队拿出了方案——采用装配集装箱式的建筑手法,一字排开六个模块。村民们过去没有见过,在听取团队讲解时,一个个神情诧异又惊喜。 原来,按照这个方案建造,不仅能满足各种功能需求,而且造价相对低、施工难度相对小,更重要的是节能减排的效果非常明显,建筑形体、开窗洞口等方面的设计均融入了绿色环保手段。“夏天不需要空调,冬天能保温,能节省采暖费!”村民竖起了大拇指。 在人们的反馈中,俞天琦与团队一次次体会到绿色职业的价值。而他们赋予建筑设计的期望不止于此。“我们希望用建筑向居住者、使用者传达绿色发展的理念。”俞天琦说。 在做北京市门头沟区清水镇黄安坨村的绿色宜居改造项目时,团队设计了一个半实际半虚拟的场景:项目各方均到场,以研究生为班底的三个设计团队来“竞标”! 居委会、投资方、设计公司和学校的设计团队聚于一堂,各种诉求、观点、创意在激烈的讨论中碰撞融合。“这一‘大讲堂’全程直播,我们要把这种倡导绿色建筑的意识传播得更远。”俞天琦今天仍能细致地回顾那时的场景:中国学生和外国留学生用汉语和英语争论得面红耳赤,设计团队为了能让节能减排效果更好一点而“斤斤计较”…… 他们口中的建筑有鲜活的生命,它生于土壤,与风一起生存,又通过阳光和雨水供给居住的人以健康。如果说过去很多建筑设计者更注重建筑本身的美感和实用价值,那么这群青年人首先考虑的,是绿色,是一个建筑物能否更自然、更和谐地存在于大家赖以生存的家园。 所以,很多时候,俞天琦把自己与绿色建筑同仁的进步看作一种身份的回归——从专业的“建筑设计师”回归到热爱家园的“地球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