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不起的5000万吨 中海油建成“海上大庆油田”(一)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4730次    时间: 2011-02-11 08:37:51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2010年底,部分媒体播发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终于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消息。然而,这条让几代海油人高兴得睡不着觉的好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诸如天然气供应紧张、汽油价格上涨等热点新闻之中……  的确,作..

分享到:
2010年底,部分媒体播发了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2010年油气产量超过5000万吨,终于建成“海上大庆油田”的消息。然而,这条让几代海油人高兴得睡不着觉的好消息似乎并没有引起轰动,甚至很快就淹没在了诸如天然气供应紧张、汽油价格上涨等热点新闻之中……

  的确,作为不研究经济的普通读者,5000万吨油气当量只是一个抽象的数字;作为石油行业以外的普通受众,建成“海上大庆油田”可能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是对于了解石油工业的人,5000万吨和“海上大庆油田”却有着特殊的分量。

  我国能源结构的一大特点就是缺气少油,石油短缺曾经是严重制约国民经济发展和威胁国家安全的瓶颈。50多年前,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大庆人发出了“宁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的豪迈誓言,通过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和革命加拼命,大庆终于在1976年原油产量突破了5000万吨并稳产了27年,创出世界石油史的奇迹。因此,在石油领域,大庆也就与5000万吨画上了等号。

  如果说5000万吨油气当量的意义还仅仅在保障能源供给,那么中国海洋石油在300万平方公里蔚蓝色国土上奏响的华彩乐章,意义就不仅仅在能源领域。它对于我们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甚至对于捍卫海洋权益都有着更加深远的意义。因此。80岁高龄的老石油部长王涛听到“海上大庆油田”建成的喜讯后激动不已:“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对国家的意义太大了。它不仅是石油工业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而且预示着海洋石油今后将有更快、更大规模的发展。”

  艰难起步——

  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50岁以上的中年人都知道,当年国家在那么困难的条件下建成大庆着实不容易,那可以说是以铁人王进喜为代表的一代石油人用青春热血甚至生命换来的。同样,今天“海上大庆油田”的建成同样来之不易。

  在陆地找油不容易,在海上找油就更难。大庆油田用不到16年实现了5000万吨的产量,而海洋石油实现5000万吨这一目标整整用了53年!

  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总经理傅成玉说:“海洋石油发展慢是海洋的特点所决定的。外行人看海上采油可能就隔一层海水,和陆地没啥区别。可就是这一层海水,让发展海洋石油要比陆地石油艰难得多。首先是高风险,由于海洋石油多在上百公里甚至几百公里以外的海上,因此环境、工程和作业风险都远远大于陆地。特别是中国海,‘北冰南风’,南海是全球海洋中台风灾害最多的海域,超过了墨西哥湾的百慕大。渤海冬季的海冰灾害也很频繁,因此自然环境极其恶劣。其次是高成本,海上油田的开发成本是陆地的5—10倍,往往打一口勘探井就要上亿元,最高的深海勘探井甚至高达10亿元。再次是高科技,如果说大庆会战的时候,我们可以靠革命意志,靠人拉肩扛搞会战,到海上就不行了,没有科技实力,光靠人海战术,我们可能连海都下不去。”

  正是这“三高”,导致了中国海上石油虽然起步和大庆油田差不多,但是直到改革开放前,大庆油田已经实现了5000万吨年产量,海洋石油一年的产量还不足大庆一天的产量。

  据老石油人回忆,早在发现大庆油田的第二年,即1957年,石油人就开始了海上探索。当时的石油前辈发扬的也是大庆那种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精神,驾驶着渔船驶向南海一个叫莺歌海的地方,在船上架起井架,钻了两眼20多米深的井,捞出150公斤原油。这150公斤原油成为中国海洋石油的起点。而这一年距美国在加利福尼亚钻成世界第一口海上探井已过去了73年。

  此后,中国石油人从南海转战渤海,并在那里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海洋石油工业。家住塘沽的老钻井工王从善至今还记得,1966年12月31日23点45分,渤海湾“海一井”开钻,正是身为司钻的他亲手把钻头送进的井口。次年6月,该井喷出原油,成为中国海上第一口工业油流井。

  但作为中国海上第一井,这口井当时的日产量只有十几吨。而后来开钻的“海二井”更是命运多舛。1969年,“海二井”钻井平台遭遇大冰灾,整个平台被冰推倒。老石油部长王涛感慨:“那时候,海上的石油工人不缺雄心,做梦都想着要像大庆那样,在海上拿下大油田,可是由于缺乏技术实力和经济实力,海洋石油的创业过程非常艰难。”   

  对于当时设备的落后,老石油人都记忆犹新:出海的船还是国民党留下来的老旧军舰“重庆号”,有的甚至还是慈禧太后消遣用的清朝游船。由于设备简陋,那时候的海洋石油充分反映了这一行业高风险的特点,海上事故不断,险象环生。上世纪70年代末震惊全国的“渤海二号”事件就是最典型的事例。

  正是由于海洋石油的高风险和高难度,直到改革开放初的1982年,在陆地石油除大庆以外,又相继建成了胜利、辽河、大港等一批大中型油田之后,奋斗了20多年的海洋石油工业,海上原油年产量才区区9万吨。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