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油价自6月以来下跌已经超过30%,国内油价已经“八连跌”,气价却不跌反涨。9月1日,国家发改委对非居民用存量天然气门站价格每立方米提高0.4元。此次价格上调幅度超过2013年7月的调价,存量气价格相对于2013年上涨了约14%~25%。
油价、气价截然相反的走势,凸显着中国天然气定价机制的严重缺陷。在油气领域,天然气价改攻坚战一直久拖不决,特别是与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天然气因其屡涨不跌,早已在民众心中留下了“改革就等于涨价”的价改阴影,天然气价格改革如何有效推进面临重重阻力。
在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部署加快推进价格改革,要求更大程度让市场定价。李克强强调,“价格改革不推进,市场化改革的关键问题就等于没抓住!这是一项啃硬骨头的改革,是一场攻坚战”。
这意味着,能源价格改革已经在中央高层摆上了议事日程,而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也为推进天然气价格机制改革提供了难得的契机。天然气价格改革改如何改?这场攻坚战何时才能吹响总攻的号角?国外一些国家的成功经验或可提供借鉴。
国外价改镜鉴
其实,中国的天然气价格改革困境并非孤例。在世界范围内,很多国家的天然气产业也都经历过改革的痛楚。不同的是,中国还处于阵痛期,而美国、欧盟等国家和地区,已经在改革之后形成了完善的定价机制。
“美国的天然气改革经历了放任发展、完全监管、自由化改革三个阶段。在放任发展阶段,由于竞争失序,价格高企,美国不得不实施天然气法加以管制。但是,当时的监管过严,束缚了天然气的发展。随后,美国陆续放开了价格管制,打破纵向垄断,管道第三方准入,实行自由竞争。”在日前举行的一场天然气专业研讨会上,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信息部内参处副处长、副研究员景春梅告诉笔者说!
目前,美国天然气产业格局已经形成了充分的市场化竞争,有超过6000家天然气生产商,百余个州际、州内管道系统。在价格方面,美国也制定了成熟的定价机制。据景春梅介绍,在美国,天然气输送、储存部分的价格和地方配气公司对终端用户的售气价格受政府管制,生产商卖给地方配气公司、销售商和大型终端用户的销售价格则由市场来决定。
有了美国的成功经验借鉴,欧盟国家的天然气改革之路走得相对顺畅。其中,英国在20世纪70年代就率先实施改革,直到90年代,欧盟国家才逐渐达成统一认识,督促各国先后实施了以打破纵向一体化垄断经营,引入市场竞争,提高输配气效率为核心的天然气体制改革。
在学习美国经验之余,欧盟国家也形成了自己的改革思路,即立法为先,以三次能源改革法案来推动天然气价格改革。景春梅表示,目前欧盟天然气已经形成了“X+1+X”的市场竞争模式,即放开天然气上下游两端的垄断限制,开展多元化竞争,中游的管网则保持自然垄断,由政府监管。
为了灵活调整天然气输配价格,欧盟要求各国对输、配气价格实行四年一大调、两年一微调,与国内的“涨价”价格调整不同,“欧盟国家调的是机制,不是价格水平”,景春梅说道。
中国式困境
从国外的改革经验来看,方法和途径大同小异。即“放开两头,监管中间”,打破上下游垄断,引入多元化竞争主体,真正让市场决定价格。
这恰恰也是中国天然气价格改革面临的主要困境。长期以来,中国的天然气产业一直被“三桶油”垄断,不仅如此,作为天然气主要输送载体的油气管网也处于高度垄断经营状态。尽管今年年中时候中石油通过了油气管网设施公平开放实施办法,但关于打破油气管网垄断的工作至今依然止步不前。
对此,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副院长、中国油气产业研究中心主任董秀成直言,“管网不独立,市场化根本无从谈起”。这也说到了中国天然气市场化改革的关键所在,价格市场化并非就是定价公式的改革,更需要从产业链上下游通盘考虑、全局推进。
另外,公众对于天然气价格改革依然存在诸多误区。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市场经济研究所副所长邓郁松表示,当前公众对天然气价格水平的关注度远高于定价机制。依赖行政干预的低价格水平固然是消费者想要的结果,但这同时也会挫伤生产者的积极性,从而扭曲供需关系,最终受伤害的还是消费者的利益。
正如李克强总理在国务院常务会议所言,“价格改革难度很大,但它有利于长远,是建立市场机制必须要闯的一道‘坎’”。一直以来,天然气是政府不断探索价格改革的重点领域,这场关乎民生大计的改革“攻坚战”牵一发而动全身。无论改革的结果如何,这注定会是一场复杂而又艰难的博弈。抓住油价下跌提供的难得机会,这场改革或许就有望顺势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