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来自地下深处的地热能虽然和风能、太阳能一样同为可再生能源,但却常常被人们遗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截至2011年,全球地热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还不到1%。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越来越重视,地热能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美国地热能协..
来自地下深处的地热能虽然和风能、太阳能一样同为可再生能源,但却常常被人们遗忘。根据美国能源信息署(EIA)的数据,截至2011年,全球地热能发电量占总发电量的比例还不到1%。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可再生能源利用越来越重视,地热能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美国地热能协会今年4月发布了一份报告称,2013年,全球地热能发电量增长了4%到5%。其中,美国、菲律宾、印尼、墨西哥、新西兰、冰岛等国成为全世界地热能利用的领军国家。此外,一些经济迅速发展的国家和地区由于能源需求日益增长,也开始涉足地热能产业。比如,东非地区就正在规划一些大型地热能发电项目;另有中南美洲一些国家,如智利等,也对地热能利用表现出了兴趣。还有一些国际银行,也表示愿意资助相关地热能项目。 美国达拉斯南卫理公会大学地热能实验室研究员玛利亚·理查兹指出:“如果要在全世界范围内进行选择的话,我们认为,未来非洲是一个不错的发展地热能的地区。” 地热能发电的原理就是利用地壳深处的热能,使水变成蒸汽状态,然后用其推动涡轮机发电。一般来说,在火山众多、地震频发的地带是获取地热能的最佳地方。除了发电,地热能还可以用于为住宅供热或是制冷。 作为电力来源,地热能相比其最主要的竞争对手太阳能和风能,都具有很大优势。首先,太阳能和风能发电有间歇性,地热能却可以24小时连续工作;其次,据国际地热能办公室(International Geothermal Office)主任Eckehard Büscher介绍,使用地热能几乎没有什么排放,对减排有很大帮助;另外,有些国家,比如非洲的肯尼亚和萨尔瓦多,为保护环境希望减少水坝的建设,就可以选择用地热能发电替代水电。 尽管地热能优点不少,但是一直以来,地热能产业发展都比较缓慢。有业内人士指出,利用地热能发电前期投入过高是影响该产业发展的一个主要原因。 首先,地热源的寻找就障碍重重。地热源由于在地壳之下,定位钻探地点十分困难。“就现在的技术水平,要测量一个地方的风能、太阳能的相关数据,不仅有相应的仪器,还有较为成熟的测量方法。”理查兹指出,“但是,想要了解一个区域地下究竟有多少可用的地热源就很困难了,仪器、方法几乎都没有现成的,难以获得准确的数据。” 另据Büscher介绍,地热井一般需要钻探数百甚至数千英尺深,对钻探技术要求很高。由于地热井很深,还存在腐蚀性过强、结垢等问题,现有的钻机往往无法在这种环境中使用。“目前的情况下,有10%到30%的测试井不能成功钻探。”他说。因此,地热井的钻探费用十分高昂。斯坦福大学地球科学学院的高级研究工程师里克文表示,一般情况下,钻探地热井的花费要占到整个地热能发电项目成本的50%到60%。 据路透社报道,近日在印尼新开工的一个大型地热能电厂,预计建设成本将达到16亿美元,地热能发电的前期成本之高可见一斑。 不过,地热能的开发技术和经验也在不断发展和完善。目前,已经可以实现从较低的温度中获取能量。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页岩油气开发技术的进步也为地热能产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和开发为利用地热能提供了大量地质数据。”理查兹说,“这其中包括了地下温度、地下水的稳定性、三维地震数据等等。这些都是很有用的信息。”另外,页岩油气开发常用的水力压裂法,在开发地热能过程中也能发挥很大作用。 据悉,今年春天,美国完成了全国范围内地热能数据系统的建立,其中很大一部分数据就是从油气开发行业获得的。 还有一些地热能的研究人员提出,一些已经废弃的油气井可以用来开发地热能,建设小型地热能发电厂,为一定区域供电,以节省钻探地热井的费用,从而大大降低地热能发电的成本。 Büscher表示,目前全球许多国家都在积极研究地热能的开发利用,上述技术和开发模式未来将大有用武之地。比如德国的慕尼黑,计划2025年前供热全部采用可再生能源,其中很大一部分将利用地热能来实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