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实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2021年及“十四五”规划的工作重点。长江经济..
实现“碳中和”是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必然要求。根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测算,若实现《巴黎协定》2℃控温目标,全球必须在2050年达到二氧化碳净零排放。“碳达峰”“碳中和”是中国对世界的承诺,也是2021年及“十四五”规划的工作重点。 长江经济带作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先行示范带,肩负着率先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重大使命。为此,《长江经济带城市协同发展能力指数(2021)》特别关注“双碳行动”这一背景,本文聚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领域,分析“双碳行动”目标下,生态如何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分指数结果表明,在“双碳行动”目标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生态支撑协同能力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三个领域的协同联动呈现出弱正相关关系;但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仍面临挑战。未来仍需五措并举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攻坚战。 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在“双碳行动”目标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有所增强。相比去年,本年度各市的“双碳行动”情况被新纳入评价体系。根据计算结果,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整体上稍有向好,但生态环境问题依然十分严峻。表1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排行榜。相比于去年,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有所提升,平均得分为11.03分,高出去年(7.49分)3.54分。排名第一的城市仍然是浙江舟山,但得分(19.17分)高出去年(17.13分)2.04分。 从空间分布看,生态支撑领域的全域莫兰指数显示生态支撑领域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相关性,因此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能力存在空间集聚现象。前十名有两个城市位于长三角地区,八个城市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 舟山生态支撑协同能力仍处于整个长江经济带的首位,云南省保山市次之。云南普洱、江西景德镇、贵州铜仁、浙江丽水和重庆内江属于本年度新进前十名的城市。其中,普洱排名由去年的12名上升到第4名,景德镇由去年的14名上升到第6名。内江生态支撑协同能力得分的迅速增加缘于环保投入和“双碳行动”得分较高,反映出内江作为老工业城市,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速环保产业布局和能源结构调整实际成效显著。位于长三角城市群内部的丽水相比去年排名(21名)取得较大幅度提升。在“双碳行动”得分方面丽水排在前列,且环境投入和空气质量得分相比去年有所增加。此外,保山、丽江、普洱三市生态支撑协同能力位于前十名,然而经济发展协同能力却排在后十名。 后十名城市中有三个位于长三角地区,七个位于长江经济带中上游地区。铜陵和咸宁生态支撑协同能力继续垫底。作为安徽省的工业化高地,铜陵承接了大量沿海城市制造业的产业转移,短期内产业结构和能源结构调整成效甚微。从具体指标变化看,铜陵的环保投入得分(5.88分)相比去年(1.93分)小幅增加,但是“双碳行动”得分(22分)较低。咸宁的环保投入得分依然处于较低水平(得分仅为0.3分)。由此可见,将环保投入转为能够实现清洁生产和节能减排的绿色技术创新成果,并及时响应国家“双碳行动”号召是铜陵未来平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徐州排名变化较大,由去年的78名降为107名。从徐州综合的经济水平来看,徐州的环保投入较少,且相比于去年(3.04分),又进一步减少(1.22分),同时相比长江经济带其他城市而言(长江经济带“双碳行动”平均得分38.64分),徐州的“双碳行动”得分较低(22分)。 生态支撑协同能力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三个领域的协同联动呈现出弱正相关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生态支撑能力与其他三者的负相关关系的局面,反映了全流域整体上更加自觉、更加创造性地践行“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取得阶段性成果。具体来讲,经济发展与生态支撑能力之间相关系数为0.0989,反映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由对立到相辅相成的转变。科技创新与生态支撑能力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44,虽仍是弱正相关关系,但是高出经济协同领域与生态支撑领域的相关关系,是以科技为支撑建设生态文明稍显成效的体现。要常保绿水青山,就需依靠绿色科技创新进行产业结构绿色重组。交流服务与生态支撑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1458,反映了交流服务能力的改善在生态环境领域得到更多有效的投入与转化应用,同时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的提升对交流服务水平的改善提供明显的优势。未来需要继续秉承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战略以及“两山”价值转化,加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与生态支撑领域的协同关系,实现长江经济带更高质量的绿色发展。 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仍面临挑战 虽然在“双碳行动”目标指引下,长江经济带的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相比于去年有一定的提升,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的号角已经吹响,“双碳行动”正在进行中,但我们也必须清醒的认识到,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矛盾依然突出,绿色转型仍任重而道远。长江经济带生态支撑协同发展仍面临着挑战。 一是生态短板仍然突出。110座城市中生态支撑领域位居第一的舟山得分也仅为19.17分,而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排位第一的城市得分都在90分左右。从四个领域排名前10位城市得分均值来看,经济发展领域为49.76分,科技创新领域为36.92分,交流服务领域为61.63分,而生态支撑领域仅为17.39分。龙头城市上海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三大领域已接近或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但生态支撑领域得分仅为13.60分。这表明长江经济带内城市生态支撑短板问题仍然突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与保护仍是长江经济带协同发展的首要任务。 二是系统耦合中的摩擦阻滞效应明显。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协同动能仍未形成。长江经济带各城市在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和交流服务三个领域的协同发展能力已经呈现出高度正相关关系,其中交流服务与经济发展两个领域的相关系数已达0.8957;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两个领域之间的相关性也高达0.8910,科技创新与交流服务两个领域之间的相关性达到0.8652,但生态支撑与其他三个领域之间虽呈现出正相关关系,但相关性仅有0.14左右。这表明生态支撑领域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交流服务等领域之间的协同动能还未真正形成,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瓶颈问题仍未有效破解,推动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仍然任重道远。 五措并举持续开展长江经济带保护修复攻坚战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支撑协同发展能力指数表明,长江经济带生态环境保护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但生态短板问题、系统耦合中的摩擦阻滞效应等问题仍然突出。聚焦新时期将长江经济带建设成为中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战场、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主动脉的战略目标,对标世界一流,打好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攻坚战,需要着力开展以下五大举措。 第一,污染治理提质扩面。 推动沿江城镇污水垃圾处理、化工污染治理、农业面源污染治理、船舶污染治理和尾矿库污染治理“4+1”工程提质扩面,狠抓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建立健全长江流域水生态环境考核评价制度,补齐污染治理短板弱项,进一步夯实沿江省市污染治理基础。以推进长江经济带矿产金属加工和石油化工等资本密集型产业有序转移为重要抓手,持续开展工业园区污染治理、“三磷”行业整治等专项行动,进一步提升流域生态环境质量。 第二,重点生态区保护修复。 立足6个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以及洞庭湖和鄱阳湖等重要湿地,加快实施横断山区水源涵养与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上游岩溶地区石漠化综合治理、大巴山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三峡库区生态综合治理、洞庭湖、鄱阳湖等河湖、湿地保护与修复、大别山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武陵山区生物多样性保护、长江重点生态区矿山生态修复等重大工程,协同配合、严格执行长江十年禁渔行动,把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作为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的优先选项,进一步增强区域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等生态功能,逐步提升河湖、湿地生态系统稳定性和生态服务功能,加快打造长江绿色生态廊道。 第三,绿色转型双碳行动。 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经济结构,破除高碳发展路径依赖,重点关注长江中、上游城市中高耗能、低附加值行业和产能的达峰与减碳路径;二是协调好能源低碳转型与能源安全的关系,着力优化能源结构,构建现代能源体系,增强长江经济带经济社会发展能源保障能力;三是因地制宜做好地方减排的规划部署,形成匹配发展定位、区域协同互补的减碳空间格局。四是大力推进“双碳行动”试点、示范,鼓励和支持“碳中和先行区”和“零碳”城市试点建设。 第四,社会资本引入。 一是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长江经济带生态保护修复。科学设立生态保护修复项目,鼓励和支持个人、企业、产业联盟、公益组织等以自主投资、与政府合作、公益参与等模式参与,重点鼓励和支持社会资本参与以政府支出责任为主的生态保护修复,公开竞争引入生态保护修复主体,探索建立“生态保护修复+产业导入”、碳汇增量核证与交易、资源综合利用收益等收益机制,畅通社会资本参与和获益渠道,规范开展生态保护修复产品市场化交易,激发社会资本参与生态保护修复的投资潜力和创新动力。二是强化流域生态环境治理的系统性观念,推动长江全流域按单元精细化分区管控,严格落实以《“十四五”长江经济带实施方案》为统领的湿地保护、塑料污染治理、重要支流系统保护修复、重要湖泊保护与治理、产业负面清单等专项规划和实施方案,形成干支流协同发力、全流域整体推进的流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格局。 第五,生态服务价值实现。 一是建立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生态资源产权交易机制,加快制定生态产品价值核算技术办法、GEP核算标准,推动建设长江经济带生态资产和生态产品交易中心,保障生态服务价值实现。二是加快发展绿色金融,组建长江经济带绿色金融发展联盟、推进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推动国家绿色发展基金与长江经济带11省市地方政府的有效合作,满足带内企业、地方政府在生态保护、节能环保、减碳、生态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投融资需求。三是持续创新性探索“两山”转化的实践模式,推动以大生态实现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和支持生态环境好的城市发展生态旅游、绿色、功能食品产业,增强地方产业经济基础和生态经济发展活力。 “长三角议事厅”专栏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中国现代城市研究中心、上海市社会科学创新基地长三角区域一体化研究中心和澎湃研究所共同发起。解读长三角一体化最新政策,提供一线调研报告,呈现务实政策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