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碳指数”最新排名出炉,深圳、成都、青岛位列前三!
责任编辑:cnlng    浏览:654次    时间: 2023-08-02 08:50:07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7月27日,在“全国双碳一盘棋,中国城市在行动”主题研讨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全国符合标准的110座城市迎来了最新的“双碳行动”结果公晒。从评价结果来看,深圳在..

分享到:

7月27日,在“全国双碳一盘棋,中国城市在行动”主题研讨会上,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IPE)联合发布了《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下称《报告》),全国符合标准的110座城市迎来了最新的“双碳行动”结果公晒。

从评价结果来看,深圳在城市双碳指数评价中拔得头筹,得分为76分。成都和青岛紧随其后,分别得分为71.8和71.5,包揽前三名;北京、宁波、武汉、厦门、昆明、上海得分均在60分以上;而低于20分的城市则包括日照、马鞍山、榆林3个城市。

图说:2021-2022 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来源:《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CCNI)” 是在2021年由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与公众环境研究中心联合成立课题组共同开发的,主要围绕“气候雄心”,“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三个大方面对城市 的“双碳”进展态势进行系统性评价。

从去年开始,“中国城市双碳指数排名”已连续推出两年。而今年课题组也对指数评价依据的指标体系进行了升级,其主要变化在于今年三级指标从原本的14个变成了16个,新增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和“垃圾分类指数”两个评价维度。

图说:城市双碳指数评价指标体系 2.0 及权重

来源:《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

整体来看,110个城市指数总得分相比去年提升了443.5分,其中排放趋势得分上升幅度较大,升幅19.1%,低碳状态提升8.7%,气候雄心基本持平,微升2.2%。

来源:《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

2022年由于多重因素的影响,经济发展、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增长趋势均有所放缓,因此多数评价城市的排放总量出现下降,这也使得“碳排放趋势”检验带来的分数提升较多,反映在“排放趋势” 指数上则是出现了较为显著的上升。

如何在保持全球制造业大国的同时实现经济发展和碳排放脱钩,将是我们长期面临的艰巨挑战。所以发现和推广最佳实践,将有助于城市实现“双碳”行动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协同共进。

01“城市双碳一盘棋”:为何深圳、成都、青岛位列前三?

下图根据《报告》的统计结果进行绘制,气泡大小代表了城市的“气候雄心”评分,横坐标与纵坐标分别代表“低碳状态”和“排放趋势”,也就是说越靠近坐标右上角的城市,在这两个方面的评分越高,五角星的位置则代表了两个维度的平均水平。

图说:2021-2022年度城市双碳指数评价结果

来源:《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

从气候雄心的层面来看,综合排名前三的深圳、青岛都进入了前十名,青岛位列第三,深圳排名第八。青岛与深圳都制定了积极的宏观目标,且在“能力建设”方面表现突出,包括拥有相对较多的示范试点和较高的节能环保投入占比。

剥离“气候雄心”指标评分后,可以看到深圳和成都两个城市在“低碳状态”与“排放趋势”两方面综合评分最高。

“低碳状态”分值由 “全社会电力消耗强度”、“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二产占比”、“新能源车渗透率”、“人均公共交通车辆拥有量”、“垃圾分类指数”、“人均碳排放量”、“单位GDP碳排放量”8个三级指标逐层加权而得。

深圳、成都以其清洁的能源消费结构、较为绿色低碳的社会经济结构和优良的碳排放水平及减排趋势而处于整个棋盘右上方“低碳发展领先区”:深圳排名第一,而成都作为西部城市,凭借水电带来的低排放、较清洁的能源结构和自身天然的低碳禀赋,实现非化石能源消费较高占比,排名第二。

在“排放趋势”维度,成都更是一马当先,这也是为什么虽然成都在“气候雄心”评分上不及深圳和青岛,但仍能位列第二的原因。

而青岛作为前三名城市碳排放量最高的城市,虽然在“低碳状态”方面虽然稍微逊色于深圳和成都,但得益于“气候雄心”的评分和碳排放的负增长,仍能位居前三。

综合来看,排名第一的深圳在三个指标维度的评分最为均衡;而在保证其他两项指标领先于平均水平的情况下,青岛的特点在于气候雄心的引导,成都在于清洁能源消费结构和减排趋势。

02四个关键趋势

· 分布式光伏加速发展,成为东中部能源转型的新亮点

《报告》显示,2022年,以光伏和风电为主的新能源发展突飞猛进,石油和天然气对外依存度分别为71.2%和40.2%,30年来第一次同比双双下降。

2022年我国分布式光伏新增装机5111万千瓦,占当年光伏新增装机的58%以上,连续两年超过集中式光伏,成为装机增长最快的可再生能源发电类型。

值得注意的是,分布式光伏建设正在由河北、河南、山东等地向浙江、江苏、广东等东部沿海地区扩展。分布式光伏的超常规发展,提高了110城市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有助于缓 解能源供给和消费错配矛盾,为东中部重点城市的能源转型注入强劲动力。

· 评价城市新能源汽车的渗透率大幅提高,提前达到十四五目标

将“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加入评价体系后,“低碳状态”的评价维度更为完善。

2022年全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累计为524.9万台,在狭义乘用车市场全年渗透率达25.5%,增速达到85%。110个参评城市2022年新能源车平均渗透率为 23.6%,虽然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相比2021年12.2%的平均渗透率,大幅增长 93%,增速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提前达到国家“十四五”20%的目标值。

· 110 个参评城市的减排趋势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从碳排放强度来看,110个城市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15年平均下降21.7%,优于全国18.8%的下降幅度。110个参评城市中,63个城市十三五碳强度下降幅度达到 或超过国家下达各省的碳排放强度控制目标。

从排放总量看,110个城市2016~2020年碳排放平均增速为0.58%,显著低于学界所估算的全国碳排放增速2.92%。其中48个城市的碳排放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约5%,意味着自“十三五”以来部分参评城市在控制碳排放增长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

然而,有部分城市由于经济结构、能源禀赋的因素导致减排动力不足,比如泉州由于存在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低、二产占比较高等问题从而导致综合得分下降。

· 部分城市的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开始呈现脱钩趋势

110个参评城市的脱钩指数显示,43%的城市碳排放与经济增长呈现强脱钩,31%的城市呈现弱脱钩,一批城市的经济增长模式和碳排放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转变,发展质量逐步得到提升。这其中既包括一、二线经济发达城市如 上海、深圳、武汉、郑州等,也包括一批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如淄博、三门峡、盘锦、榆林、延安等。

但对于马鞍山、攀枝花、长沙、中山、福州等城市来说,依旧存在碳排放增长、经济发展尚未与碳排放脱钩的普遍现象,因此在“排放趋势”指标得分下降,从而导致综合得分的下降。

来源:《中国城市双碳指数2021-2022研究报告》

03城市面临挑战与行动建议

· 基于自身条件明确碳达峰目标,细化工作时间表和路线图

本期评价显示,多数城市碳达峰目标尚待明确,碳中和目标更是仅有2个城市公布。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也是一项涉及全社会的系统性工程。当前距离全国实现碳达峰仅有不到7年的时间,《报告》建议各城市在本地区碳达峰实施方案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开展达峰情景研究,提出更为明确的达峰目标年和峰值排放量,制定城市层面达峰甚至中和的时间表和路线图。

· 挖掘企业节能减排潜力,推动工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

碳排放量高的前10个城市排放量占110个城市排放总量的30%。其中唐山、榆林、 银川、滨州、包头这些传统重工业城市,双碳指数得分靠后。

综合考虑我国经济发展、民生就业和全球制造业大国地位,第二产业将在我国长期保持较高比例,这也意味着部分城市将在未来相当时间维持实体经济为主,所以碳减排工作必须立足于在工业发展过程中减少能源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加快节能技术和产品开发等方面挖潜,从被动型能源管理向主动智能型节能发展。

处在工业低碳转型阶段的城市,应结合区域能源、资源条件,针对重点行业、工业园区特点,推进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加强重点行业、产业园区、企业减污降碳试 点项目的宣传示范,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

· 规范城市能源和碳排放统计,加强信息披露制度

110个城市的能源统计范围与统计口径存在差异,尽管评价年内有77个城市在地方十四五规划文件中公开非化石能源占比或能源消费结构信息,但是整体上,参评城市在全社会分品类分行业能源消费、能源消费结构、全行业能源消费等指 标公开上仍存在欠缺。

完备的统计与信息披露是“双碳”工作的必要保障。《报告》建议,在基础能源消费数据上, 城市应参照国家能源统计标准,完善全社会全品类能源消费实物量及标准量数据统计与公开,公布能源平衡表。同时,统计并公开重点行业(如建筑,交通等领域)的能耗数据、公开可再生能源生产与消费数据、新能源产业投入、绿色建筑项目占比等数据信息。

“中国城市双碳指数”的发布客观反映了我国“双碳”进展态势。中国城市双碳指数课题组负责人、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社会学室主任阳平坚指出,“双碳”目标是从全国整体来谋划的,既不能搞“齐步走、一刀切”,也不能各自为政、各行其是。各地区应在“全国一盘棋”中找准自身定位,提出更为明确的达峰目标。

在这个过程中,城市应结合自身发展阶段和经济社会资源禀赋状况,主动作为,统筹联动,梯次有序推进“双碳”工作。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