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会特稿:跨上新台阶我们向全面小康进发
责任编辑:chinalng    浏览:1108次    时间: 2008-03-03 12:15:18      

免职声明:本网站为公益性网站,部分信息来自网络,如果涉及贵网站的知识产权,请及时反馈,我们承诺第一时间删除!

This website is a public welfare website, part of the information from the Internet, if it involves the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ghts of your website, please timely feedback, we promise to delete the first time.

电话Tel: 19550540085: QQ号: 929496072 or 邮箱Email: Lng@vip.qq.com

摘要:   照片为原瑞伦摄   仿佛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五年的岁月,俱已成为历史。沐浴在2008年的春光里,回望五年历程,..

分享到:

 

  照片为原瑞伦摄

 

 
 
 
 
 
 
 
 
 
 
 
 
 
 
 
 

  仿佛一转眼,时光飞逝如电,五年的岁月,俱已成为历史。沐浴在2008年的春光里,回望五年历程,发展变化的足迹,是如此厚重清晰。

  在百姓那里,这五年的收获是什么?每个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但这些答案又多半不大相同。

  种田的农民说,再也不用交农业税啦,还有补贴呢。进城务工的农民说,工资不拖欠有增长,自己的工作生活也有人关心。农村孩子说,上学不用交钱,免费啦。乡间老人说,以前生病不敢上医院,现在医药费也能报销……

  这些实实在在的感受,折射出乡土中国的万千新气象。而促成中国农村社会经历这一“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是党中央围绕“三农”问题作出的一系列战略决策和部署: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取消农业税、全面实现农村免费义务教育……今天,城市支持农村、工业反哺农业,不仅在理念和制度层面有了建树,更在执行层面和具体环节中扎实推进。

  这是农村,那么城市呢?不说日新月异的城市新貌,不说那些大大缩短时空距离的各种物理路网和信息通道,还是盘点一下市民这五年来的收获:单位企业员工们会说,收入普遍增加了。退休老人说,养老金存折卡里数字上升了。越来越多的人住房改善了,私家车也日益多了,许多下岗职工实现了再就业,贫困人口的基本生活有保障了……

  这些切身的体会和经历,折射的不仅是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进,更显示城市化的质量在进一步提升、内涵在不断深化,城市发展的方略也日臻成熟。中国城市的繁荣发展,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我们与世界的距离正不断缩小,中国的形象与魅力进一步显现。

  对于老百姓来说,这五年确确实实是得到更多实惠的五年。五年来人民群众的收获,正是党和政府高度重视民生、关注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生动注脚,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面推进的现实缩影。而从农村到城市的发展变化中,我们分明看见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的勤劳身影,分明感到党中央带领亿万人民加快民富国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雄心与气魄。

  无论是在经济学家眼里,还是在社会学家、历史学家眼里,五年的发展变化,会有更多见微知著的感知,数据数字的描述,乃至在宏观视野与历史长焦中的科学审度。从经济的快速平稳增长、发展方式的加快转变,到人们法治观念的深化、有序政治参与的扩大;从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的电视剧带来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到人们的生存空间与发展机会的增加;从“神舟”飞天、“嫦娥”奔月,到创新精神的积蕴与创新活力的增强,乃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的理想日渐照进现实,莫不有着极为丰富的发展实践素材,以供学者们分析、评价、总结与升华。

  这五年,是发展奋进的五年。将这五年的变化,放在中国改革开放30年的历史进程中去观照;把这五年的发展,放在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坐标系中去衡量,定会使我们更加自觉地形成科学发展的社会共识,更加坚信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更加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五年的发展奋进,辉映了来路,照亮了前程。

  农民无税一身轻

  丁占伟(河南清丰县巩营乡丁家村农民):原来都说数戴草帽的(农民)最苦,可现在不一定,咱农民赶上了好政策,无税一身轻。

  就拿我们家来说吧,全家4口人种了6亩多地,过去除了缴农业税,还要缴村提留、乡统筹,全家每年得缴近400元,忙活半年就混个吃饱肚子,日子紧巴得很!这些年,国家逐渐取消了农业税,还年年发补贴,现在一亩地能补60多元,这一免一补,咱农民能得多少实惠?我们村共有1320口人,1600多亩地,等于全村一年多收入近20万元。

  沿着新修的省道209线两侧,俺村盖起了新瓦房。这几年,我家不但盖起了新房子,还买了农用车、摩托车、电冰箱等家用物品。好政策让俺们笑在脸上,乐在心里呀!

  旅游成为新时尚

  林晚(广东广州市自由职业者):在广州,像我这样的年轻人不少,因为热爱,旅游成了生活的一部分。假日几乎都安排在各种各样的旅程里,今年,我辞去原来公司的工作,在尼泊尔、印度的自助旅行中消磨了这个冬季,然后开始一边找工作一边给出版社写南亚旅游。

  我的父母和姨母老两口今年大年初一就跟着旅行社去了澳大利亚旅游。姐姐、姐夫带了女儿去了香港迪斯尼。除了我在远游南亚,一家人在年三十逛了花市、买了年花、吃完年饭,就各自收拾行装准备出游了。

  旅游已经成为广州人流行的“关键词”,许多市民愿意自己花钱外出旅游。年前年后人们见面的问候语出现频率最多的也是:“去哪儿了?”长假远游,短假近游,旅游的安排在一年之初就在不少广州人的日历上排好。

  终于住进保障房

  林天贵(福建福州机床厂退休工人):我1968年进入福州机床厂工作,2000年退休。这32年间,一家人一直居住在一座只有39平方米的破旧平房里。眼看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只好自己动手用木板在房内搭起一间小阁楼。天天爬上爬下,一不小心就碰头碰脸。这还是小事,最心烦的每年一到台风季节,屋外下大雨,房内就下小雨,床也湿、被也湿,真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才到头。

  就在一家人一筹莫展时,福州市针对全市低收入者的住房保障计划启动了。一听到这个消息,我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来到市住房委员会办公室提交了申请。在经过层层严格审查把关后,去年终于接到通知:“符合标准、予以批准”。没几天,一套74平方米、仅要自己花费15.7万元新房的钥匙就交到我手上。“我们不是做梦吧?!”一家人幸福得逢人就只会说一句话:“我们有新房了,政府没忘了咱。”

  从报纸上看到,自2006年福州市全面启动包括限价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等一系列内容在内的全市社会保障住房工程以来,市政府先后拿出2068亩土地兴建了近3万套90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套型保障房。我们真是享受到了发展的成果。

  公路牵引我致富

  黄正军(广西百色田阳县义安村龙云屯村民):我们大石山区,交通很不方便,5年前,龙云屯没有一条像样的乡村公路,经济十分落后。全屯农户除了两户是砖瓦房外,其余都是木瓦房,群众喝水还要挑。2004年,一条8公里长的从村屯通往镇政府的四级公路修好了。后来,还建成了一条3公里的环屯硬化路。路修通了,环境改善了,村卫生室、硬化水渠、村完小等也建好了。

  路通了,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现在,我们村调出四成耕地种甘蔗,在山上种植竹子2000多亩,还开办采石场。种甘蔗、编竹筐、采石头,家家都忙得很。村里搞运输的有100多户,有100多台农用车。大伙通过运输石头和农副产品,走上了致富路。2007年,全村人均纯收入已达2118元。

  咱们工人多自豪

  尚德伟(辽宁鞍钢炼铁总厂新一号高炉工人):现在咱工人是蓝领的工作,白领的生活,金领的收入。我在鞍钢工作已25年了,回忆刚工作的情景:那时的高炉工人是“黑眼圈”、“流大汗”,“搞对象难”,现在一线职工工作环境好,技术含量高,收入也是大幅飙升。

  这些变化都得益于自主创新。2003年4月鞍钢3200立方米的新一号高炉投产,又陆续改造了1座2580立方米的现代化大型高炉……提铁降硅、全冷矿入炉,现在鞍钢全部淘汰小高炉、小焦炉,实现高炉、焦炉的大型化,使炼铁工序的能源指标、环保指标等得到极大的改善。

  从矿山、焦化、炼铁、炼钢、连铸到轧钢全流程、全方位的技术改造,使鞍钢的技术装备水平一跃进入世界先进行列。企业强了,咱工人也更自豪了!

  晨练做做深呼吸

  李世民(江苏徐州市云龙区千里巷居民):我今年65岁了。退休后,生活安排得很有规律,早上到户部山晨练,傍晚到奎河边散步。清新的空气,清澈的河水,无不让人心旷神怡。

  这些年,我目睹了这座煤城的变迁。以前有句顺口溜:进了徐州府,先喝二两土,白天喝不够,晚上还要补。徐州这几年实施了环境治理工程,关小煤窑、小水泥厂,并从市区迁出140家污染企业,城市变干净了;云龙山、九里山等的大规模绿化,使城市有了绿色屏障、绿色背景。

  污染企业封了,市中心的烟囱拔了,我家附近的奎河两岸也变成了花园。现在,徐州的老百姓又编了新的顺口溜:煤城不燃煤,市区无黑烟,大地不扬尘,水泥无粉尘。现在空气好了,在户外晨练的时候,敢做深呼吸了!

  遨游太空振国威

  满广龙(神舟飞船热控系统副主任设计师):我于2002年进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从事载人航天器的研制工作。在近六年的工作过程中,我亲历了神舟四号、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的成功发射,也目睹了我的同事在嫦娥一号工程中取得的卓越成就。虽然日常的很多工作都是无限具体和繁复的,但是每当回过头来审视走过的路,总能被一种蓬勃的热情所感染,被无限广阔的未来所鼓舞。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我国成功地发射并回收了神舟五号载人飞船。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地研制并发射了第一个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卫星。在当今国际航天领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两大热点领域,因其技术复杂,难度大,所以也称为一个国际航天技术的竞技场。虽然在这两个领域我国的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还存在一定差距,但应该说我们在这两个领域已经展现出了自己非凡的创造力。而更为重要的是,我们充分利用这两项工程,成功实现了人才队伍的新老交替。

  城里也有我的家

  宫金平(在北京务工的泰州农民):一转眼,在北京务工已经18年了,这几年,我深深感到外来务工人员的地位提高了,日子越来越好,越来越有盼头了。

  1990年,我来北京打工,那时有个梦想,希望凭自己的双手过上好日子。那时的日子真难,人们叫我们“盲流”。到各个工地找活干的时候,总感觉低人一等。现在在北京建工集团,签订劳动合同,每个工人都有保险,每个工地也都有保险,出了事保险公司赔付。现在许多像我一样的外来务工人员在北京扎了根,还有人当选全国劳模和北京市劳模,城市接纳了我们。

  现在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保障政策,工地上的住宿、饮食卫生等标准都有规定,探亲有探亲房,回家有农民工专列。特别是一些大型企业,非常尊重外来务工人员,不仅设有工会、讨薪办公室等维权机构,还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免费培训,培养出很多技术高业务强的骨干,他们承担了好几个奥运工程建设,干劲别提多足了。工地上的不少工人还被当地单位和市民接到家里过年了。

  城里也有我的家。我们为北京的城市建设贡献了汗水,也收获了幸福。

  好运北京我来了

  张国政(2004年雅典奥运会举重男子69公斤级冠军):2004年雅典奥运会上,我拿到了梦寐以求的奥运金牌,那一年,我已经30岁了。

  就是在这届奥运会上,中国军团的金牌数首次超过了俄罗斯,占据了金牌榜第二的位置。我觉得中国体育的优势项目比以前多了不少,许多项目像网球、皮划艇、拳击等等,都可以登上世界冠军的领奖台。

  与上一次的奥运备战相比,举重队的硬件好了很多,去年我们开始在新的举重馆训练,设施一流,场地内设有66块专用训练台,两块模拟竞赛台。除了桑拿房和淋浴室,男、女两队还各有一个游泳池和温泉放松池。这里为我们夺取奥运冠军创造了非常好的条件。

  前不久,“好运北京”测试赛已经在奥运会比赛场馆――北航体育馆举行了,很遗憾,我没能参加这次比赛,没能在第一时间感受这个现代化的场馆,但听队友说,场馆条件一流,对于在那里比赛,我已经迫不及待了。

  2008年奥运会,我将为了梦想不断拼搏,争取再造一个举重神话。

  农民绘画喜进城

  兰开军(贵州龙里县苗族农民画家):我生在巴江乡平坡村,这里的苗胞擅长蜡染、刺绣和农民画创作。

  平坡苗寨很偏僻,耕地全是石旮旯地,非常贫困。我从小就爱画画,可就在5年前,全家人连吃饱饭都成问题,想画画只能在河边的沙滩上,拣一根小木棍画。

  2002年,县里开始重视起平坡农民画,经常买些纸、笔和颜料,鼓励村民们画。当时拿到崭新的画画工具,我心里很激动,终于不用在沙滩上画了。不过,一下子在纸上画,还不习惯了,自己画了好久才慢慢地越画越好。

  2006年,县里给了村上10万元,在村里修了专门的农民画室,同时,批准成立平坡苗族农民画协会,为大家营造一个更加浓厚的画画环境,鼓励村民多画,如今协会会员有100多人了。

  我创作的作品《山花》入选中国美术家协会举办的“第三届中国西部大地情中国画、油画作品展”,好几幅作品还获得省里的一、二等奖。去年,县政府从财政资金中拿出1.5万元,支持我在县城开设平坡苗族农民画画廊,专门卖村里的画,没想到,村里的画很受城里人欢迎,一幅画最少也卖一百多元,村民们画画更积极了,生活也得到改善。

  基层法庭促和谐

  姜春玲(北京朝阳区人民法院双桥法庭庭长):从2001年起,我开始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双桥法庭工作,真切地感受到了中国基层司法在过去五年中所发生的变化。

  我刚到双桥法庭工作时,法庭只有一栋小楼,法官办公和开庭全在一栋楼里。现在,双桥法庭不仅新建了专门的审判大楼、实现了审判法庭和审判功能用房的空间隔离,而且还专门建造了富有传统特色、占地400多平方米的全国法院首家和解大厅,充分体现了“能调则调、当判则判”的现代法治理念。

  最令人欣慰的是,这几年老百姓自觉运用法律武器维护合法权益的意识增强了。另一方面随着国家经济飞速发展,各种法律法规在不断健全,法庭所受理的民事案件类型也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再局限于一些离婚、继承、相邻关系等传统类型的民事案件,而是出现了许多商品房买卖、物业管理、环境噪音污染等新类型的案件。公众更习惯于通过法律手段解决一些争议,这反映了社会的进步。

德政烘出劳模饼

  王英(黑龙江哈尔滨市电车公司下岗职工):1994年,我们两口子从哈尔滨市电车公司下岗后,先是承包单位食堂,后来在早市租了一间小房子卖面点,两口子起早贪黑。

  一回,听一位顾客说吉林松花湖有家餐馆做的酥饼是一绝,我软磨硬泡去了三趟,终于说服对方,学到了做酥饼的手艺。2004年,我和老伴狠狠心,贷款借钱盘下了一个门市房,面积150多平方米。店里的酥饼价廉物美,街坊邻居很捧场,他们知道我以前在电车公司就是劳模,就送了个“劳模酥饼”的称号。在街道办和社区帮助下,我去年新扩130平方米面积,上了餐饮,还改出了大小六间包房。现在总共雇了9个工,有5个是下岗职工。多亏了国家的好政策和好人帮忙,买门市房钱不够,街道办给担保了4万元小额贷款,2005年一度资金周转不灵,街道办郭科长听说了,二话不说把自家的钱借给咱渡过难关。我前年当上了市劳动模范,去年又评上了市“十佳创业明星”。

  医疗养老不再愁

  陈风朵(山东潍坊市寒亭区海龙社区居民):我今年65岁了,前些日子,在医院刚动了膝关节手术,前后治疗共花去4万多元。出院当天,闺女就从区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办公室替我领来了16100元的报销款。

  从去年开始,我们区里像我这样的老人,都被纳入到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保障范围内。这项保险,政府补助40元,个人只缴15元,残疾人、低保户一分钱都不用交。看病只要拿着政府发给的合作医疗证,就可以按一定比例报销。听说一个人一年最高可以补偿3万元呢。除了这个,区里还给两万名70岁以上的老人免费加入了城镇居民合作医疗和新农合,对90岁以上老人发放生活补助。我们这儿的农村五保户也不用愁了,过去一年给2000块钱,现在每年又多给了200块。

  同在一片蓝天下

  杨盈川(云南洱源县炼铁乡中学教师):这几年农村学校的变化真是翻天覆地:危房没有了,电脑装上了,辍学的孩子少了……这都得益于国家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优惠政策。

  以前,我们农村老师工作最难的一点,就是动员辍学学生复学。我刚参加工作时,整个班级31人,只有3个女生。每次到学生家,家长说得最多的就是,家里确实有困难。现在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全免学杂费,农村住校生每年还有生活补助,孩子们上学没有门槛,学校的入学巩固率越来越高。现在我们也可以把更多精力集中到教学上来了。2004年学校给大家配备了电脑、幻灯机等教学设备,还建了远程教育平台。现在我们与外面的交流更方便了。现在,农村条件好了,家长对教学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了。我们要更加努力,不仅要让孩子读上书,还要让他们读好书。

  低保给了我信心

  陈敬海(湖北黄石市陈贵村燕窝地湾农民):我今年67岁了,原本有一个幸福的家庭,上有老母,下有儿孙,祖孙四代同堂。1995年,我唯一的儿子患肝癌,撒手去了,白发人送黑发人。给儿子治病,不但花光了积蓄还背了2万多元的债。多亏这时镇党委、政府及时给我办了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我这一家得救了!

  我今天享受农村低保,但我不会永远吃低保,我要劳动赚钱好好把孙女养大成人。现在我在朋友的帮助下,在镇内一家私人企业谋到了一份工作,一个月能挣800多元。在政府的资助下,我们一家搬离了原来的旧平房,住进了新楼房,日子又有了奔头!

  书屋里边长本事

  赵志云(宁夏西吉县十里八乡单家集村农民):“书屋里边长本事,家家致富有项目”。农家文化书屋给我们山区人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以前没啥文化,吃了不少亏。农民致富也要讲科学,就拿外出打工说,不但要走出去,还要学手艺,学维权!我在新疆承包农田,靠的是过硬的农家活,也离不开书本上学到的法律知识。书里书外,这差别大着哩!

  有了书屋,村里人的生活变了。以前农闲时少不了打牌、赌钱,现在农民都愿意来这里转转。我们单家集村农民书屋是西吉县最早建起的山区农村文化示范户之一,100多平方米的阅览室,里面有2万多册科学养殖、科学种田的书。这几年,村里外出打工的多了,种马铃薯、养牛农户的技术提高了,收入大大增加。村民们还自发修起了球场,常常组织篮球比赛、唱歌、舞狮子等活动。

  不用苦在路上了

  郑依(上海天山路南洋新都小区居民):我从小与父母住在上海北边的宝山区。毕业分在位于上海西南的华东理工大学当教师。休息日回父母家,要换三趟公交车:50路,15路,151路。20多公里路吧,得花上3个小时。

  我就是不想“苦在路上”,决定跳槽,成为“打车一族”。上海的路修建、扩建了不知多少,但私车发展更快,修的路似乎永远赶不上增的车。印象最深的一次,不到800米的路,出租车竟走了40分钟。

  这几年,出行变化真是超过想象。特别是一年前,地铁二号线延长线威宁路站就在我家门口,5分钟步程,太方便了。一趟地铁半小时到陆家嘴,回娘家也比以前省了一个半小时。上海现在地铁、轻轨有了8条线,230多公里呢。家附近的中环高架路也通了,加上去浦东的越江隧道、越江大桥纷纷横空出世,天上地下的,速度快了,乘坐也舒适多了。

  理财生活更精彩

  陈振兴(河北沧州市人大司机):我和老伴都是行政事业单位职工,一年到头省吃俭用也攒不了多少钱。过去都是存银行、吃利息。这几年,老百姓投资的选择越来越多。五六年前,刚买了一处百十平方米的楼房,正赶上过去给儿子盖新房的那片儿改造,当时要么拿着补助款走人,要么在原地再买一套。经过考虑,狠心把楼房转给一位老友,换购了现在住的17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随着这几年房价飙升,这次投资增长了一倍还多。

  随后,又买了点基金和股票。因为对股市没啥认识,平时不注意看相关资讯,跟存银行似的买了放着不动,这次投资基本算是不赔不赚。

  一年前,我把大学毕业在外地打工的大儿子召回来,拿出当时全部存款作为投资外贸生意的本钱。大儿子的生意做得挺顺,年底一结算,不但收回了全部本钱,还略有盈余,比在外打工强多了。

  本版稿件由本报记者陈家兴、曲昌荣、邓圩、赵鹏、庞革平、汪晓东、郑少忠、刘成友、陈娟、田豆豆、周志忠、吴焰、王明浩、蒋建科、陈晨曦、刘晓鹏、朱虹、汪志球、曹红涛采写

  本版制图:周立东

  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

】【打印繁体】【投稿】 【收藏】 【推荐】 【举报】 【评论】 【关闭】【返回顶部
今日热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