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冬后大面积的“气荒”让国内天然气产业链上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浮出水面。继中石油、中石化被指责供气不利,燃气公司也被指因不建储气库就盲目扩张市场,导致需求增长过于迅速,出现供需矛盾。不过,燃气公司表示,它们日子也难过,冬天上游没有气,想买没有货;夏天市场需求不够,气多卖不出去。
“我们已经从过去两年的暴利行业,变成现在有时要亏本的行业。”11月26日,一家燃气公司的有关人士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采访时感叹不已。
“气荒”暴露诸多问题
专家指出,目前出现的“气荒”、“气紧”现象,不仅与气温骤降、居民供暖用气量上涨相关。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经济和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刘小丽称,天然气供需紧张暴露出需求市场开发、基础设施建设、应急储备等多方面的问题。
除中石油、中石化等上游企业需开发或引进更多资源、储备更多产能外,中游应该进一步提高管输和大型管网之间气源调配能力及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下游燃气公司的市场开发工作也需要改进。
刘小丽表示,一些地方市场开发比较盲目,为天然气供需矛盾埋下隐患,比如去年高油价时期,工业和化工用气项目大量上马;天然气价格偏低时CNG(压缩天然气)汽车快速发展等。
对此,中石油方面表示,目前很多城市“油改气”私车的无序增长,是造成城市加气难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国石油大学工商管理学院教授刘毅军说,如果当时及时用价格杠杆调整这些项目上马,就不至于出现被动局面。
燃气公司有关人士称:“LNG(液化天然气)是清洁能源,是国家鼓励使用的,现在又说盲目开发,这不是互相矛盾吗?”
天然气产业链需“调峰”
刘小丽说:“供需紧张局面很大程度上源于储气和调峰设施的建设滞后于市场的发展速度。解决‘气荒’需要全产业链调峰。”
据了解,中国调峰设施建设与天然气市场的快速开发不匹配。目前我国只有5%的调峰能力,而国外多为20%,甚至40%,有些国家还有专门的天然气储备公司。
刘小丽认为,储气调峰能力应当是上中下游产业链都具备的,不仅是天然气供应商,城市燃气公司也应建设一定规模的储气调峰设施,国外也是如此。
由于储气库等调峰设施属于基础设施,日常状态作用不大。“国内燃气公司很少建储气库,把管道建粗一点,最多也只能储上十几万立方米的气,一旦上游断供解决不了问题。一个城市一天上百万立方米的用气量,需要建一个可支持2~3天的储气库。”燃气公司有关人士说。
刘小丽认为,储气库投资规模和运营成本巨大,如何吸引多元化投资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此外,通过价格杠杆也可以调峰。
LNG厂由暴利到微利
今年突如其来的雨雪天气让城市燃气公司有些尴尬。燃气公司有关人士说:“天气骤降市场需求大增,而今年上半年,公司的气到处卖都卖不出去,被迫停产。”
2006年,中国只有新奥燃气、绿能高科、新疆广汇和海南海燃4家LNG生产厂,它们通过将气态天然气液化后输给下游用户。“那时生意好做,要货的人每天排队,根本不愁卖。”上述人士说道。
根据息旺能源统计,2006年,4家LNG厂日总产能约200万立方米。2008年至今,重庆民生、山东泰安、山西港华、四川达州汇鑫等新项目投产后合计新增日产能395万立方米,全国LNG日生产能力超过600万立方米,比2006年增长200%。
面对供应量大幅增加以及金融危机下中国燃气需求增速放缓,LNG生产企业遭受了一次重创。燃气公司人士说:“去年每吨可卖6000~7000元,今年5、6月份只能卖3000~4000元。过去,卖一吨可以挣上几千元,现在不只是微利,有时还要亏本。为了保下游供应合同,不能断供,有时只能外购高价气。”
这位人士称,暴利时代已过去,未来国内LNG市场存在短时间的供过于求,只有等几年,扩大下游市场后才会供需平衡。国产LNG供求失衡还在加剧,新建和拟扩建的LNG项目正预备上马,而2008年后新建项目整体开工率却不足50%。“燃气公司竞争越来越激烈,暴利不会出现在产业链的中间环节,只会在源头和上游。”